《西藏一年》:到了西藏就是回到了西藏
时间:2012-09-24 19:02来源: 作者:断连奥 点击:
次
第一个进藏的英国人乔治·波格尔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当文明人在无尽地追求贪欲和野心时,藏族人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上安享和平与喜乐,除了人类的本能以外,别无所求”。我想,这样的描述在今天已经过期了,或许,渐渐就被埋葬了。
上周末在购书中心偶然看到一本《西藏一年》,初翻几页,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从此我知道一个叫书云的女人,也知道了一本叫《西藏一年》的书及5集同名纪录片。
西藏是我最钟情的一个地方,不知何故,现在看来和那的风景一点关系都没有。虽然去年曾在西藏待了不少时间,现在我仍然觉得那一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这就好像在一个满是经书的藏经阁里面转了一圈,却从未翻过一篇经文一样。很多人说到了西藏就是回到了西藏,这种想法我想是每一个带着虔诚进藏的人都有的感觉,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吸引着。因此,西藏是我一直向往停留的地方。
书云在西藏和当地人待了一年多时间,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着在那发生的一切。最终书籍《西藏一年》出版,而5集的《西藏一年》更是在欧美引起了关注。众所周知,西方了解西藏是通过英国人JamesHilton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认识了作者给西方世界带来的“香格里拉”梦境。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动人的湖泊,飞流的瀑布,美丽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洁净的天空,灿烂的庙宇···这些都是西方人梦想中的天堂。书云成片中通过8个当地人物表现了藏族人的生活,通过日常劳作,婚丧嫁娶,外出务工,生老病死等等,通过摆事实不讲道理、以客观的镜头表现了当地人的状态。
从购书中心回来,偶然在网上看到有这样的片子,便全部看完了。看完其实是有一种很心痛的感觉,这也是到了西藏有的一种心态,虽然书云已经刻意把镜头对准了藏人,但现实情况下,汉人还是无法避免地闯进了镜头中。一堆堆商业的东西充斥着眼睛,一种种的生物濒临灭绝,佛像时常被盗走···更加恐怖的是很多人的思想已经在慢慢发生了变化,当我看从小进入寺庙修行的次平小和尚已经不再专心学佛,而是被屋里的电视给迷住,时常还跑去网吧上网,这些事情不可避免的发生着,便心痛了。所以片中次平的师傅说:电视真不是个好东西!我想高僧也是无比的心痛了,只是修行之人没表现出来罢了。
师傅带着次平去拉萨朝圣,这次是坐车去的,我想着跟师傅高龄有关系,而师傅以前曾经徒步朝圣过。记得师傅说:以前到这个地方要三天啊!我想他的言下之意便是对当前的不适。次平从拉萨回去后心便不定了,一心还是留恋着拉萨的光色,还悄悄买了女人用的梳子,这些都是由所谓的现代文明带来的。当两种文化融合之后必然会冲撞摩擦,而实质上是一个兼容且吞并的过程(这问题不能往深谈了,不然就踩红线了)。所以我想,在西藏的老一辈高僧中,肯定有不少人是在担心当下的年轻人,担心名族文化、藏传佛教的传承。
我曾一度思考过现代文明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在之前看电影《赛德克巴莱》后我就探讨过所谓的文明与所谓的野蛮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到后来我发现其实二者不过人们戴的帽子而已,要不这么去定义何来文明与野蛮。人们最求前者,摒弃后者,为此付出了无可比量的代价。真正摘下帽子,这一切不过是浮云罢了。到了西藏我不太愿意在拉萨逗留,因为那在我看来已经不是实质上在西藏了,那有我厌恶的商业化、现代化,那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喜欢并追求钞票了。然而最可怕的一天不知道会不会到来,那时情景将是:一个个小喇嘛都拿着IPhone,拿着Ipad念会经,再去玩会游戏。
在佛教中,我最看重的藏传佛教,西藏是佛教最健康成长的一片土地。我曾在七十二拐看到一只兀鹫,飞得很高,两米多长。兀鹫只吃死的东西,藏族人为了不让兀鹫饿肚子,死后都把尸体献给它,兀鹫把他们的肉体与灵魂带到天国,天葬。藏族人就是这样,直到死去也要施舍,而我看到的兀鹫也是在天空盘旋着,朝着太阳飞去。
第一个进藏的英国人乔治·波格尔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当文明人在无尽地追求贪欲和野心时,藏族人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上安享和平与喜乐,除了人类的本能以外,别无所求”。我想,这样的描述在今天已经过期了,或许,渐渐就被埋葬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