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寒《青春》:犀利的讽此而言彼
时间:2012-06-27 20:41
来源:
作者:范宇
点击:次
读通全书,我个人更是喜欢韩寒在《青春》里对近几年的国产片的见解,特别是对《孔子》的批评。他在《看
<孔子>
》一文里写道:“我给《孔子》打了两分,首先,为了周润发之前在《阿郎的故事》中的精彩演出,鼓励这部电影一分,我想周润发的‘不哭不是人’的说法
孔子>
韩寒以小说《三重门》蜚声文坛,而我却一直喜欢韩寒的杂文甚于小说,我觉得他的杂文要比小说更可读,更耐读。这次韩寒推出杂文集《青春》,虽多是旧文,却也让喜欢他杂文的读者感到酣畅淋漓。
《青春》收集了韩寒近两年多来撰写的近六十篇杂文,其中有不少他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牢骚”。而这些“牢骚”往往发到了公众的心里,刺到了诸多社会矛盾的痛处。譬如,书中提到了油价、房价不断上涨,杭州交通事故,株洲跨桥事故、荆州挟尸要价等一系列社会事件。韩寒在书中所发的“牢骚”,在我看来,体现了青春独有的犀利。
韩寒在谈房价、油价的《马上会跌,跌破一千》一文里这样写道:“到了今天,油价已经接近十元,高得快离谱了。房价应该更高,高到根本就够不着,这样才能让那些非要房子不可的姑娘们都嫁给有钱人,保障我国的年轻男人一心创业,心无杂念,身无压力。”显然,这一小段话,韩寒用了反讽的手法来抒发心中对房价、油价居高不下的不满。而用反讽的手法,往往更能到达极度讽刺的效果,让讽刺更有力透纸背的感觉。你看,就这么一小段话,不仅表达了对房价、油价没有回落到合理价位的强烈不满,更是间接讽刺了社会上不少女性的拜金主义。这种反讽,正是韩寒惯用来表达意愿的方式,也正是韩寒在《青春》中所表现出来的犀利的语言风格。
读通全书,我个人更是喜欢韩寒在《青春》里对近几年的国产片的见解,特别是对《孔子》的批评。他在《看<孔子>》一文里写道:“我给《孔子》打了两分,首先,为了周润发之前在《阿郎的故事》中的精彩演出,鼓励这部电影一分,我想周润发的‘不哭不是人’的说法用在《阿郎的故事》中是成立的。最后,因为导演是女性,也鼓励一分。”韩寒仅仅给了《孔子》这部电影两分,却没有一分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可取之处而给的。如果去掉这两分,他给影片本身的分数竟然是零分。面对这样一部烂片,韩寒为何不痛快地给它一个零分,而要给一个两分呢?这又是韩寒的聪明和犀利之处,我给你两分,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不是影片,这使得讽刺一下子就上了一个台阶,可谓批得一无是处。韩寒如此处理,当然也是为了让他自己的语言更具讽刺的味道和力度,也更有玩味的余地。
讽此而言彼,几乎成为了韩寒杂文里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让人感觉犀利,读起来也酣畅。然而,犀利往往与浮躁不可分割,在韩寒犀利的语言中,除了酣畅,也能让人读出一些浮躁。譬如,他在《千万不要带头干坏事》一文中这样写到:“如果你想做坏事,又害怕舆论监督尤其是互联网监督,那就去做别人干过的坏事吧。”虽然这还是在讽刺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容易引发年轻人的犯罪心理。再如,他在《G8高速公路》一文里写到:“中国的交通部门就像教育部门一样,喜欢考验大家的记忆力。”这虽然到达了强烈讽刺的效果,但也容易造成青少年对教育部门的一味否定,甚至造成他们的厌学心理。因而,在痛快地讽刺的同时,如果不能安静地思考一番,打磨一下,是很容易给犀利的语言带一根浮躁的尾巴的。而这些小小的浮躁,在韩寒的这本《青春》杂文集里应该算得上是最大的弊病了吧。
但瑕不掩瑜,这并不能够极大地影响读者对他总能犀利言中社会弊端的肯定。正如他在《城市,让生活更糟糕》一文里这样写道:“中国的大城市都是这样的,它毁掉了一百万个理想,可能成就出一两个富翁,然后被作为成功学的模范当成另外一种理想存在。”这些恰恰命中了当前许多年轻人的迷茫与无奈。犀利也好,浮躁也好,总之在韩寒的杂文集《青春》里至少我能够感受到真实的疼痛,久违的疼痛。不知,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疼痛感?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注:该报在采用此文时,删除将近五百字,把对政府一些弊病的抨击几乎都删除了,看起来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