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清18岁离开祖国远赴西班牙留学,后来在西班牙结婚生子。几经岁月磨蚀,他在古稀之年出版这部人生随感录----《地中海晓风残月》。他在书上署名是米格尔•张,属西班牙国籍。虽然他一直致力于电影事业尤其是西方电影事业的发展,但是,整本书折射出来的仍然是中华古典文化的文人情怀。读罢珍本,不禁觉得人生的悲欢离合中,原来可以蕴含着如此多的凄美、优雅和精致。 少年离乡的孤独,寄居他乡的凄凉,母亲逝世而不能在身旁,在异乡读书结婚生子,然后又经历了女儿的夭亡妻子的病逝,且不说事业之艰难,单这些压在一个人的身上,也足以让我们感到透心的凉。但作者都挺过来了。通读文本,我竟然发现了作者之所以挺过来的秘密——与三个读懂了人生的女人有关。 第一个:母亲。作者的母亲出身诗书之家,曾毕业于南京首都第一女子师范。我们看看她在作者即将离开祖国前的一番嘱托就可以看出其为人处事的风范:“一般父母都望子成龙,我却希望你淡泊名利,多追求点精神上的安逸和快慰。你小喜欢画画,这次去欧洲留学,没准要选修油画。孰知投身画坛,几人能出人头地?多少画家连图个温饱都成问题。我想,你最好选一门和艺术直接相关的学科,首先把生活问题解决了再去学画,把绘画作为你的所好,你的精神寄托。这样你的作品不至于为了讨好观众而受到影响。画的好坏,要看你是否具有天才和艺术修养。如果你真能不迁就外来因素,依照自己的灵感去发挥,成品即使不能出类拔萃,至少是你自己的真实的作品。”这段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对于任何一个从艺者,都是很好的行动指南。母爱无边,这这样的母亲的教导下,作者不断地获得人生的滋养。然而,在作者远居海外的第十二个年头,他的良母逝世了。多年来的养育之恩未报答,多年来积聚的思念还没有当面表达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涓涓的感情促使作者将它们付诸笔端,表达哀思。 作者母亲属于祖国的第一批新知识女性,对于人生和事业看得透脱。也知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追求什么,可以想见这位通情达理的母亲临走的时候,应该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对于远方孩子的挂念和祝福! 第二个女人是作者的第一任妻子——娥笳。娥笳的家世虽非豪门,也不普通。其父曾任西班牙财政部首席工业视察官,母亲是财政部登记部门主任,她是独生女。在传统的西班牙,出身地位较高的娥笳自身具备较高的素养,生性好静,善解人意,酷爱音乐和文学;而作者是艺术系出身,所以两人一见如故,彼此很投缘。两人的婚姻生活可以说很幸福,虽然起初小家庭比较窘迫,但是一个是勤谨的人,另一个又勤俭持家,彼此相互理解爱戴,小日子很惬意。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力量的巨大。当然,仅仅有爱情的力量是不够的,彼此的素养修为也成为维持家庭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能为对方着想,不能理解对方,不能包容对方的失误甚至缺点缺陷,那么,爱情也经不起长久的磨砺。 娥笳和作者的相互信任,是使他们的婚姻生活长久幸福的秘诀。作者经常会出差在外,而且很多时候时间也比较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双方都有很多与异性接触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出越界的事情。不但如此,他们在电话中交流生活的时候,与异性交往的事情和其他事情一样每个生活细节都津津乐道,毫无保留。这份浪漫,大概才属于踩在爱情地平线上的人。也只有这份浪漫,才可能成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 在娥笳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的时候,她的表现是很平静。也许心中同样没有悲伤。唯独放不下的大概还是这个偕老之人。所以,她才会关注另一个女人——张琴。----她态度和蔼的平静的问道:“你觉得张琴这个人怎么样?” 第三,张琴。张琴比作者小二十岁左右吧。通读文本也没有看出具体的差别到底多大。她记者出身,一个典型的敢爱敢恨敢想敢干的行动派。她可以上午采访名人政要,下午摆地摊赚点外快,晚上伏案疾书修改稿件;她也可以中国有老公孩子,西班牙有情人;她还可以有自己的国际电话公司又有自己的出版计划——《地中海的梦》。这大概是现代版的新女性。我也希望做这样的人,可惜没有这样才华。就这样一个女人,在采访作者时与之相识,在作者夫人逝世后帮助他,照顾他。而当这个弱女子陷入了一个缠人的无名案子的时候,这个老影人又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帮助了这个弱女子。在相互扶持之中,他们诠释了另一种爱情。 整部书,包括楔子和后记,凡20篇,是一本自传性的散文。通篇除了描写人物经历外,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作者游历地的风物,以及作者工作中相处过的大导演和名演员们的逸事。笔触细腻,笔风温婉,笔力遒劲。可以说,读此书,既领略了西方美景,又领略了西域人情,既看见几度人事伤怀又看见几度红粉笑靥,既重温演艺旧梦又重温我中华古典文化情韵,既了解一定历史里的人生,又了解到当下的世况。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好书,一部认真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