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爱——我读《湘行集》
时间:2010-11-04 00:30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冷晰子 点击:
次
1. 沈从文,当今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他以整个湘西淳朴而古老的文化为支撑,以他对湘西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为支撑,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边城》,亦或看过据此改编的电影。《边城》里那个叫翠翠的
1.
沈从文,当今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他以整个湘西淳朴而古老的文化为支撑,以他对湘西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为支撑,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边城》,亦或看过据此改编的电影。《边城》里那个叫“翠翠”的皮肤稍黑,眉眼清秀的女娃只要是稍稍了解沈从文的人都能看出,她很像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一样的皮肤稍黑,一样的眉眼清秀。
沈从文一生著作等身,我接触的却寥寥可数。最近,潜心地阅读了堪称为当今文学史上最美最精致最值得一读的散文集-----《湘行集》。
《湘行集》是沈从文和张兆和新婚不久,因母病危由京南下归乡的沿途亲历和见闻,是沈从文以书信的形式写给新婚妻子张兆和的。这些书信体的散文于现在几乎成了研究湘西文化的文献资料,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湘西当时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而在沈从文写的当时,也许不过是写给爱妻的平常家信,他不过是想把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细细致致地说给自己心爱的人听,不过是想让自己心爱的人在看了这些书信以后也和自己一样热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而且,我以一个女子的角度在读这些书信时的理解:《湘行集》,它只是一个新婚燕尔不得不离家的丈夫对留守家中的妻子抑制不住思念的絮絮叨叨的情语。因为,沈从文在里面写道:“我离开北京时,还计划到,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给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从这里我就明白没有你,一切文章是不会产生的。”((《滩上挣扎》)
《湘行集》里,有很多沈从文说给张兆和的“痴话”:
“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在桃源》)
“倘若写文章得选择一个地方,我如今所在的地方是太好了一点的,不过我离得你那么远,文章如何写得下去?”
“我知道对我这人不宜太好,到你身边,我有时真会使你皱眉,我疏忽了你,使我疏忽的原因便只是你待我太好,纵容了我。但你一生气,我即刻就不同了。现在则用一件人事把两人分开,用别离来训练我,我明白你如何在支配我管领我!为你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里去,闭着眼睛。”
“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来坐在舱里,从窗口望那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菜!我想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小船上的信》)
“说到‘快乐’时我又有点不足了,因为一切纵妙不可言,缺少个你,还不成的!我要你,要你同我两人来到这小船上,才有意思!”(《泊曾家河》
“我不想就睡,因为梦无凭据,与其等候梦中见年,还不如光着眼睛想你较好!你现在一定睡了,你倘若知道我在船上的情形,一定不会睡着的。你若早知道小船上一堆日子是怎样过的,也许不会让我一个人回家的。我本来身体很疲倦,但想着你,心里却十分清醒。我抓我自己的头发,想不出个安慰自己的方法,我很不好受。”(《梦无凭据》)
……………….
像这样的“傻话”“痴话”几乎贯穿整个《湘行集》,沿着沈从文船行的那条河潺潺绵绵,跟着沈从文包的那条小船上滩下滩。
《湘行集》里还有一些沈从文画给张兆和的铅笔山水画,在画上简短地写着什么地方,画的是什么。在一张画的下面,沈从文写道:“在这种光景下听撸歌,你说使人怎么办。听了撸歌可无法告诉你,你说什么办,三三,我的…….撸歌太好了,我的人,为什么你不同我在一个船上呢?”
我想,这些话,沈从文没有想到会有一天公布于众,更没有想到会让人当做历史资料来研究。在很多篇章里,沈从文还特意写下:三三专利读物。
“三三”是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称,因为她在家排行老三。张兆和也称沈从文为“二哥”。三三的专利读物,这叫哪一个女子看了不动心呢?这里面包含着沈从文对张兆和多少厚重沉实的爱呢?
沈从文和张兆和出生在完全不同的两个家庭,在当时来说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能走到一起,实在是一个奇迹。沈从文曾经这样来说自己的爱情:“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2.
湘西文化,因它特殊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是不可挪移和复制的。在二,三十年代,湘西尚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还没有被开发,处于半原始状态,更没有人认识到,湘西这片古老而莽荒的土地所蕴藏着带着野性的蓬勃而顽强的生命力。
湘西,以它半原始的懵懂感染着沈从文,在沈从文的笔下,纯朴而美丽。
“高山积雪同远村相映照,真是空前的奇观。”(《泊兴隆街》)
“这时船已到了柳林岔,多美丽!地方出金子,冬天也有人在水中淘金子!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的,气派大方而又秀丽,千家积雪,高山皆做紫色,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我船便在这景致中,快快的在水面上跑。”(《过柳林岔》)
“鸭窠窝是个深潭,两山翠色逼人,恰如我写到翠翠的家乡。吊脚楼尤其使人惊讶,高矗两岸,着是奇迹。两山深翠,惟吊脚楼屋瓦为白色,河中长潭则湾泊木筏二十来个,颜色浅黄。”(《夜泊鸭窠窝》)
…………………..
这样的段落,几乎满布《湘行集》的篇章。在已是游子的沈从文看来,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而又新鲜,都那么妙不可言。
透过沈从文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对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因了这感情的深厚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的一些生活状况产生的忧虑:
“近些日子连做鸦片生意的也无利可图,因此多数水面上人生活皆很凄惨,并无多少兴致,这种现象只有一天比一天坏,故地方经济真使人担心。若照这样下去,这些人过一阵便会得到一个更悲惨的境遇。”(《过梢子铺长潭》)
“便是那小水手从水中爬起来以后,一面哭一面也依然在骂野话。看到他们我感动得要命。我们在大城里住,遇到的人即或有学问,有知识,有礼貌,有地位,不知怎么的,总好象这人缺少了点成为一个人的东西。真正缺少了些什么又说不出来。但看看这些人,就明白城里人实实在在缺少了点人的味儿了。”(《滩上挣扎》)
在沈从文的眼里,只有这些人才真正成其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他们想骂就骂,想哭就哭。不假装,不虚伪,活得真实。
从这里,折射出沈从文独特的创作风格:单纯而又厚实;透视出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他始终沉溺在一个浪漫淳朴的理想的精神情境中。他热爱这片土地,他的任何创作在歌颂这片土地的同时也依附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因了沈从文而名扬四海,沈从文的创作也因有了这片土地而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难怪,在沈从文遭遇迫害的艰难日子里,几近精神失常的他常常念叨:“我要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他的生命他的创作源泉早已与湘西融成一个整体。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一个
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具有隽永的生命力,在他的身后,必须有一种文化在熏陶在支撑,且,他必须熟悉了解这种文化,必须热爱信仰这种文化,甚至于与这种文化融为一体。
3.
在《湘行集》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感情,和沈从文对湘西的感情一样,浪漫,淳朴,深厚。
“三三,我想起你中公时的一切,我记得我当年的梦,但我料不到的是三三会那么爱我!让我们两个人永远那么要好吧。我回家后,再不会使你生气面壁了。我在船上学得了反省,认清楚了自己的种种错处。只有你,方那么懂我并且原谅我。”(《泊缆子湾》)“让我们两个人永远那么要好吧。”语言朴讷而又直白,这时的沈从文只是一个沉溺在爱里的天真任性的孩子。
“我真希望你到梦里来找寻我,沿河找那黄色的小船,在一万只船中找那一只。”多浪漫,我怀疑张爱玲的“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也没有别的话好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句经典名言就是从这里化来的,只不过,沈从文比张爱玲还要浪漫,因为,沈从文的梦里,有山,有水,有船,有帆,有颜色。
“倘若这时见到我,你就会明白我如何温柔!一切过去的种种,它的结局皆在把我推到你身边心上,你的一切过去也皆在把我拉近你身边心上。这真是命运。而且从二哥来说,这是如何幸运!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吹熄了这支蜡烛,在暗中向虚空说去”(《鸭窠窝的梦》)从14岁开始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的沈从文竟然也感叹起命运来。在沈从文的心里,张兆和,是上天馈赠与他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我只用你保护到我的心,身体在任何危险的情形中,原本是不足惧的。你真使我在许多方面勇敢多了。”(《滩上挣扎》)
这样的段落在《湘行集》和那些“痴话”一样枚不胜举。可见张兆和在沈从文生命中的重要性。
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爱情是沈从文写了几年的情书才良缘喜结。据说,沈从文曾以自杀“威胁”张兆和,还惊动了当时赫赫有名的胡适。沈从文教张兆和通报自己求婚成功用的电报代码
“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1969年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去看望即将离开北京被下放的沈从文,沈忽然从口袋里拿出一封皱巴巴的信,说是张兆和给他写的第一封信,快七十岁的老头,居然握着信呜呜哭起来……
“现在的太阳正照到我的小船舱中,光景明媚,正同你有些相似处。”(《历史是一条河》)张兆和沈从文忧郁的内心世界的明媚阳光。不可想象,如若没有张兆和,或者说张兆和当时没有答应沈从文的求婚,当今文坛这颗璀璨的巨星会不会就此陨落?
4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之后,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她对人这样给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下了个结语,“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张兆和的评价应该是相当中肯,的确,沈从文并不是个完人,他不懂得如何在政治浪潮中保护自己,不懂得人情世故,他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是拙讷的。
在《湘行集》里,同样可以看出沈从文性格里的纯真,善良。在一次滩上遇险时,因为船晃得太厉害的缘故,沈从文的笔掉了一支,还掉了一支筷子。“我不说除了掉笔以外还掉了一支……吗?我知道你算得出那是一支象牙筷子。我真不快乐,以为这东西不能单独一支到北平的。我很抱歉。可是,你放心,我早就疑心这筷子即或还有机会掉到河中去,它若有小小的知觉,就一定不愿意独自落水。事不出我所料,在舱底我又发现它了。”在这里几乎可以窥见沈从文尚存的童心,可以想象出沈从文在船舱里四处翻找这支筷子的情形。他舍不得一双筷子落单。任何的事物在他的眼里都是有生命有知觉的。“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对万事万物的尊重对任何生命的尊重和敏锐的感知,才有了他那些伟大而不朽的文学作品!
他同情那些拉纤的水手们,他心疼他们的低收入强劳动,他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担忧,他掏钱让水手去岸上耍一耍乐一乐,即使他掏了钱包了船,船总写了保单说“十日包到”,他也急于想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但是,天气既那么坏,还好意思把这张保单拿出来向掌舵水手说话吗?”(《辰河船上的水手》)
张兆和曾在自己的文集《与二哥书》里的第二部分“牵挂•情书”写到过:“当时社会非常乱……为了不叫家人为这一切担心,从文故意用轻松的笔调对沿途山光水色、急浪险滩、风土人情、所见所闻,一一加以细腻描述,以慰远人”。张兆和是了解沈从文的,了解沈从文的良苦用心。
在《湘行集》的开篇,附着张兆和的两封信。“从文二哥,只在于一句话的差别,情形就全不同了。三四个月来,我从不这个时候起来,从不梳头,不洗脸,就拿起笔来写信的。只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想到那为火车载着愈走愈远的一个,在暗淡的灯光下,红色毛毯中露出的一个白白的脸,为了那张仿佛很近实在又极远的白脸,一时无法把捉得到,心里空虚得很!……”这看似平常的文字里,包含着作为妻子的张兆和对远行丈夫的担忧牵挂和无限柔情。张兆和毕竟和沈从文出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有很多沈从文性格里的东西她不可能完全真正了解。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爱。
历史是一条河,沈从文的小船快要抵岸的时候,画了最后一张沿河的铅笔画,在小船上写下沿途的最后一封书信:“……我轻微地叹息了好多次。山头的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没有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的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历史是一条河》)这一章,是沈从文的内心一次升华,豁然开朗的升华:“……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担负着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这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历史是一条河》)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在沈从文的字里,心潮澎湃。这是沈从文的觉醒,也是后世许许多多的人应该的觉醒!庄严而忠实地生,在自然上担负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湘西,这就是生活在湘西这片古老而淳朴的土地上的人们!沈从文终于明白:他们不需要怜悯,他们只需要尊重!真实不带面具地活才是人类应有的生存方式!
“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历史是一条河》)爱让人变得柔软。沈从文,是善良的,他的爱,是大写的,不止是给张兆和的,更是给他所热爱的湘西,给他所热爱的生活在湘西这片土地上的人!还有,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过恨,即使,曾遭遇过那么多非人的折磨和数不清的苦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