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均受到了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的典型。阿Q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是一个典型的流氓无产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流氓无产者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腐化的部分,他们有时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革命的勾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流氓无产者与生俱来的这种变色龙性格,是因为他们未能充分接受人类道德文明的熏陶,从而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充其量是一些“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的怪物。 阿Q孤身一人,颠沛流离,没有家,寄宿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给人家打短工,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但在赵太爷、钱太爷及假洋鬼子之流为代表的农村反动势力的统治和勒索下,他失去了一切,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姓。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在未庄,从豪绅地主到地保闲人,都把他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时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时就随便侮辱。阿Q对此是有怨愤和不平的,也进行过一些抗争,但总是以自己吃更多的亏结束。因此,他常常采取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掩盖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败,过着不觉醒的忍辱苟安的生活。在鲁迅先生笔下,阿Q作为一个失败的流氓无产者形象,他身上各种玩世不恭的表现及与生俱来的缺点,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作为一个流氓无产者,阿Q虽有强烈的革命欲望,但他的革命目的却是非常令人怀疑的。他渴望优越的生活,他想用革命的手段抢夺别人的财物和得到女人。因此阿Q的革命思想不但令人怀疑,也令人担忧。阿Q的革命是一种强盗式革命,只图个人痛快,于国家和社会绝没有任何益处。鲁迅用阿Q这一艺术形象生动传神地总结了以往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同时也预言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革命失败的阿Q被斩首了,但阿Q灵魂不死,部分与阿Q境况相似的流氓无产者,却因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成为革命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混在革命的营垒里,以革命老功臣自居,利用手中的权力,置国家和人民利益与不顾,不择手段地去满足个人的私欲。因为当年革命的动机不纯,像阿Q一样只是为了财物和女人。在紧张的战争年代,实现这些欲望的条件不具备,一旦条件成熟,他们便原形毕露,将流氓无产者的嘴脸暴露无遗。建国之初枪毙的刘青山、张子善之流无疑便是阿Q的同党。 阿Q这个艺术形象虽然诞生快一百年了,但这个形象依然没有过时,并且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阿Q身上散发的那股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我们的民族劣根性在当今时代不但没有完全根除,相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受拜金主义思潮的洗礼,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实际利益,上至握有实权的干部,下到平民百姓,不少人抱着“过把瘾就死”的心态,铤而走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他人幸福,践踏国家法律,拼命捞取个人利益。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股腐蚀道德良心的浊流在神州大地涌动。这些人虽然与阿Q生活的时代有一点远,但他们身上所流露出来的那股玩世不恭的习气却一点也不比阿Q逊色。阿Q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所展示的民族劣根性其实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胜者王侯败者寇”文化底蕴。阿Q作为一个失败的流氓无产者,靠“精神胜利法”作动力,带着革命的理想,遗憾地走过了屈辱的一生。然而历史上却也有流氓无产者革命成功的先例,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刘邦这个无赖之徒,靠着内心追逐权力的愿望,不惜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带领一帮穷苦兄弟,在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天下精英的辅佐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革命成功了,权力到手了,刘邦骨子里的流氓习气一点也没有收敛,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竟把儒生的帽子当作溺器来使用,以一种小人心态发泄对文人的不满和对文化的不尊重,让堂堂的一国之君气度尽失。中国人之所以对这位草莽英雄倍加欣赏,就是因为在他身上充分满足了下层流氓无产者对于最高权力的痛苦梦想。拥有权力的流氓无产者是一个危险的群体,他们只会为了个人的私欲,去破坏,而不会去循规蹈矩地搞建设。在他们眼里,制度就是一种束缚。对此鲁迅先生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鲁迅指出奴隶们受惯了猪狗的待遇,自然就会像对待猪狗一样对待他人。不得志时,忍气吞声,一旦得志,便会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这种双重人格带来的变色龙习气至今仍残留在我们国民的身上,并且上演着一幕幕当年阿Q所演的生活剧。 看一下中国的现实社会就会发现,不少的贪官和富翁,大多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来自寻常百姓家庭,曾经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吃过苦,受过挫折。一旦走向辉煌,有了炫耀的资本,便不能自持,为了弥补痛苦的过去遭受的屈辱,在无限膨胀的欲望驱使下,为所欲为,将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抛在一边,对上趋炎附势,对下则目中无人。这种双重人格使得现实中国的社会风气非常糟糕。不少贪官之所以挥霍无度,拿人民的血汗钱为所欲为,是因为他们用这些钱为自己铺了路子,疏通了关系,在上面有了保护伞。他们的问题人民看在眼里,只能是敢怒不敢言。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就是他们与生俱来深埋到骨子里的那股流氓无产者的习气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便会进行充分的自我发酵,使他们内心的欲望恶性膨胀,最终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情来是历史的必然。因此阿Q并没有远走,依然还生活在我们身边。要使中国的社会生态变得绿色文明,鲁迅先生当年提出的重塑民族魂,改善国民素质,仍是一个济世良方,不过在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过去我们常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国民文化素质太低。只有不断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国家进步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速。此话虽然触及到了中国落后的关键。但在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空前进步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根本提高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国民的道德素质没有相应的进步。道德素质的相对滞后甚至滑坡,反映了我们民族先天的劣根性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而且还大有沉渣泛起之势。中国要想真正步入文明发达的国家行列,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持有一种警惕的心态。鲁迅先生当年塑造了阿Q这一无比成功的艺术形象惊醒国人认识要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的劣根性。但在好多人眼里似乎阿Q随着旧时代的结束,就一去不复返了。其实不然,阿Q死了,他的灵魂还没有死,他身上那股流氓无产者的习气仍然散发着一股霉气,弥漫在我们的生活空气里。我们身边还有不少的阿Q做派的人物,如果这股霉气不除,任由阿Q做派的小人们招摇过市,我们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走上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 《阿Q正传》虽然是一部小说,但产生的社会意义堪比一部最伟大的精神教科书。90余年来,它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艺术魅力和至大至刚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着中国的知识界,惊动了世界文坛。诚如鲁迅自己说的,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阿Q”成了一个常用代名词,“阿Q精神”成了我们用以自嘲或讽人的口头语。鲁迅确实写出了一个旧中国所孕育出来的“国人的灵魂”了,这个典型,不是各种理念的拼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这个典型也不是20世纪20年代独有的,而是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然鲜活着。处于社会底层的阿Q们长期被驯化、奴化,形成了这种奴才心理。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等级观念残存、民主化程度还不十分高的国度里,这种心理现象目前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人性,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我们十分有必要经常读一下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此作为一面镜子,来照彻一下我们的心灵世界,对于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警惕身边的阿Q式的人物,是大有益处的。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以散发超越时空的精神光芒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一片明镜,同时也是一部改造国民素质的心灵教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