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心得:点石成金之术——“被借阅者迷失”
时间:2012-09-18 19:07来源: 作者:俩红草根儿 点击:
次
点石成金之术被借阅者迷失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注: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对此脂批的理解,多停留在作者后来会写到宝玉入狱,那时到狱神庙安慰并救助宝玉的,有茜雪文字。可惜
点石成金之术——“被借阅者迷失”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注: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对此脂批的理解,多停留在作者后来会写到宝玉入狱,那时到狱神庙安慰并救助宝玉的,有茜雪文字。可惜被借阅者把稿给弄丢了。同样丢失的还有“贾芸仗义探庵”等五六稿。
这一脂批的真意,绝不是在说明丢失了五六稿,真正批书人要提请阅书者注意的是,以前借阅者对书中所谓“五六稿”视而未见,也就是说没有看懂背面隐含。因此,批书人才称其为被借阅者“迷失”,而不是“丢失”。那感叹之语正是因此而发。故而评书人才有三番五次批注之举。
试想,如果是丢失了五六稿,按作者的写作笔法,这五六稿文字是不可能都写在同一章节中的。若真被借阅者给弄丢了的话,就不应只是单单丢失“慰宝玉”和“贾芸探庵”的内容。再者,按情节来看,这样文字显然蕴含真情实事。如此关键内容若真的丢失了,作者岂能不补?因此说,批书人是在提醒读者:“狱神庙慰宝玉”和“贾芸探庵”及“茜雪”等文字,就写在书中,而且相当关键。只要看官睁大巨眼,用“风月宝鉴”来照看,便不会被作书人“蒙蔽”。让我们一起来找到被“迷失”之文:
1.第一个被“迷失”的情节——“狱神庙慰宝玉”
在“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回有一节补叙:此时宝玉已过了百日,出门行走,亦曾过来见过金桂。举止形容也不戾,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的人,焉得这等样性情?可为奇之至极!因此心下纳闷。将这段文字称为补叙,是针对作者幻笔而言的。所谓宝玉过了“百日”,背面隐情,是隐指作为弘皙王妃曹氏替身的宝玉,在生小孩儿后过了一百天,俗称“百岁儿”。这一段文字表面上看是宝玉到天齐庙进香。实际上是弘皙看望曹王妃。书中按表:宝玉得知明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喜得一夜不曾合眼,盼明不明的。次日一早,宝玉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来烧香还愿。庙里已是昨日预备停妥的。宝玉天性怯,不敢近狰狞之像。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极其荒凉;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如此描述,便可见这庙与狱神庙相差无几了。
解读真情,作者使用幻笔之术,写宝玉还愿实为安慰宝玉。先简单介绍天齐庙,宝玉来烧香还愿,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歇息。说明什么?这是在讲弘皙“花钱”打通进“狱神庙”的关节。随后,写宝玉困倦,复回至静室安歇。众嬷嬷生恐他睡着了,便请当家的老王道士来陪他说话儿。这老王道士专意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利。这庙外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全。亦长在宁荣两宅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诨号,唤他作“王一贴”,言他的膏药最效验,只一贴百病皆除之意。中间那个“困倦”的宝玉,才是被“慰”的弘皙王妃曹氏。
当下王一贴进来,宝玉正歪在炕上想睡,李贵等正说:“哥儿别睡了,厮混着。”看见王一贴进来,都笑道:“来的好,来的好!王师父,你极会说古记的,说一个给我们小爷听听。”王一贴笑道:“正是呢,哥儿别睡,仔细肚里面筋作怪。”说着,满屋里人都笑了。宝玉也笑着起身整衣。王一贴喝命徒弟们快泡好酽茶来。茗烟道:“我们爷不吃你们的茶,连这屋里坐着还嫌膏药气息呢。”李贵称呼宝玉哥儿,这茗烟又称爷,可见作者是在大展幻术。王一贴笑道:“没当家花花的,膏药从不拿进屋里来的。知道哥儿今日必来,头三五天就拿香熏了又熏的。”宝玉道:“可是呢,天天只听见你的膏药好,到底治什么病?”二人一段玄妙对白后,步入正题,谈论“膏药”。
解读至此,按著书人一声而两歌的笔法,时空应该变幻到弘皙老年所居。因弘皙活到六十九岁,与康熙同寿,故有“天齐庙”一说。这时人物也随之变幻真身,宝玉指弘皙,王一贴则指弘皙继承人曹雪芹。书中写道:王一贴笑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去寒去署,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的便知。”
看过这膏药的功效,应该是作者在用“膏药”来隐指《红楼梦》加后补40回共120回这部迷书。继承人曹雪芹用这部书来安慰弘皙。
为什么会有此说呢?这里面涉及到从《石头记》到《红楼梦》有一个传承过程。而这个过程一直被忽略了,以致于将两书混淆在一起,就看不到成书根由之关键所在。事实上,弘皙归隐石臼坨后,得知历史被泯灭,开始著书《石头记》。又因隐笔过深,真情多被借阅者“迷失”,便三番五次进行评注。不想,有人将弘皙著书事向当朝吿密,朝廷便列为禁书查抄《石头记》。为了将书保存下来,使真情得于大白天下,又弘皙小舅子曹雪芹将《石头记》“披阅增删”成为《红楼梦》,遂得以刊印传世。这样再理解“慰宝玉”,便是作为弘皙继承人的曹雪芹,用“炼制”成为“一百二十(味回)”的《红楼梦》,来慰藉原著书人弘皙,实现了成书传世的心愿。
2.第二个被“迷失”的情节——“茜雪”
在“蜂腰桥设言传心事”一回,有批注:“‘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此批为继承人畸笏叟所批。其中所谓“迷失无稿”,本身就经不起分析推敲。要真是无稿,理应用“缺失、丢失”来说明,这典型的“用词不当”,只可说名批书人用意不在叹无稿,而是将“狱神庙”与丫鬟茜雪相联系。领悟此批真意,便可见所谓“迷失大回文字”,就写在第八回“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回中。只不过,书中用“绛芸轩”来遮饰“狱神庙”,从而“蒙蔽”读者。
为什么断定“大醉绛芸轩”便是所谓“狱神庙”呢?用“风月宝鉴”来照看,回中借“宝玉大醉”隐述真情:书中先写李嬷嬷劝宝玉别吃醉酒,随后叙述:宝玉踉跄回头道:“他比老太太还受用呢,问他作什么!没有他,只怕我还多活两日。”言语间已透出不祥之兆。然后,写宝玉至卧室,见笔墨在案。这笔墨是做何用呢?让人联想到贾天祥被迫写“欠契”。似隐指被迫写传位诏书。文中晴雯笑道:“好,好,耍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得我们等了一日。快来给我写完这些墨才罢!”这是丫鬟对主子讲话口气?宝玉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那里呢?”晴雯笑道:“这个人可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嘱咐我贴在这门斗上的,这会子又这么问。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会子还冻得手僵冷的呢。”所谓言谈中有筋骨,直接让人联想到乾隆继位时从“正大光明”后找到的传位诏书。
接下来,写宝玉在绛芸轩中事。宝玉问晴雯:“今儿我这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此说法让人生疑。不过,这“豆腐皮的包子”,背面倒像指密封的传位诏书。见晴雯回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去给我孙子吃罢。’就叫人拿了家去了。”这“豆腐皮包子”究竟谁吃了?
前面写“写字”,述“包子”,倒还文明。下面便不再文雅温和了。宝玉问茜雪道:“早起沏了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斟上这个来?”从未见有三四次后出色的茶,倒是刑讯逼供几次后“屈打成招”者“出色”。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怎么又是这李奶奶,这一人物究竟指谁呢?于是,宝玉大怒,将手中茶杯往地上一掷,豁琅一声,打个齑粉,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茜雪道:“他是你哪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她几日奶罢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出去,大家干净!”
可以想像,雍正帝被刺客控制达两天之久。在迫使其写传位诏书过程中,所受的“刑讯”必然惨烈。当时军机大臣张廷玉自述年表云:见大行皇帝后“惊骇欲绝”。这里面是否含有“伤痕累累”惨烈之情呢?宝玉有丫鬟名曰“碧痕”,另,茜雪裙子上所谓的“茶”,看来是鲜血溅到裙子上了。
3.第三个被迷失的情节——“贾芸探庵”
所谓“贾芸探庵”,亦属批书人点醒读者之笔。贾芸有弘皙十八岁时替身的一面,宝玉更有隐指弘皙王妃曹氏的一面。所谓探庵,应该是这夫妻俩在不方便见面时的相会。著书人幻笔写成“探庵”。在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中,写贾芸见宝玉:
贾芸随着坠儿,逶迤来至怡红院中。坠儿先去回明了,然后方领贾芸进去。贾芸看时,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各色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隔扇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贾芸想道:“怪道叫怡红院,原来匾上是恁样四个字。”正想着,只听里面隔着窗子笑道:“快进来罢,我怎么就忘了你两三个月!”贾芸听得是宝玉的声音,连忙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烦闪灼,却看不见宝玉在哪里。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架大穿衣镜,从镜后转出两个一般大的十五六岁的丫头来,说:“请二爷里头屋里坐。”贾芸正眼也不敢看,连忙答应了。又进一道碧纱橱,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宝玉穿着家常衣服,靸着鞋,倚在床上,拿着本书……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