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从《三言两拍》里看中国明朝时代的社会生活(2)

时间:2012-07-02 18:39来源: 作者:自作自受 点击:
蒋兴哥初见珍珠衫,大吃一惊,却不好追问来由,只是不绝口地称赞。陈大郎多喝了几杯,趁着酒兴,问蒋兴哥:枣阳县有个蒋兴哥,兄台是否认识?蒋兴哥见陈大郎问起自己,感到蹊跷,含糊其辞地回答说,听是听说过,却

  
  蒋兴哥初见珍珠衫,大吃一惊,却不好追问来由,只是不绝口地称赞。陈大郎多喝了几杯,趁着酒兴,问蒋兴哥:枣阳县有个蒋兴哥,兄台是否认识?蒋兴哥见陈大郎问起自己,感到蹊跷,含糊其辞地回答说,听是听说过,却并不相识,难道陈兄你认识?陈大郎趁着酒兴,兴奋地告诉这个近在咫尺却并不相识的蒋兴哥,说自己如何如何和蒋兴哥的妻子三巧儿好上了,这珍珠衫便是三巧儿所赠。一边说,一边落下泪来,说自己如何如何想念三巧儿。蒋兴哥耳中听着陈大郎的叙说,心中却如刀割一般难受。他勉强告辞,急忙雇了船只,沿着长江、汉水,往家乡枣阳而来。
  
  这一天他回到了枣阳家中。本来是少年夫妻,久别胜新婚。三巧儿也是天天盼着丈夫回来,但丈夫真的回来了,却又感到尴尬,无法像过去那样亲热。蒋兴哥则是带着一肚子怒火回到家中,但见了妻子那副人见人怜的样子,这股怒火却又发不出来。蒋兴哥掏出写好的一封信,告诉三巧儿:刚刚下船时,听人说岳父母病了,先去看望了,果然病得不轻,你赶紧回家去看看,这封信可交给岳父。
  
  三巧儿一听说父母病了,忙不迭地收拾衣物急着回家。蒋兴哥早已雇了轿子在门外等候,把妻子扶上轿,目送着小轿渐行渐远。
  
  三巧儿回到家中,父母又惊又喜。女儿回家,父母怎能不喜?但在当时,事前没有打招呼,也不是过年过节,嫁出去的女儿突然回来,父母还是吃了一惊。三巧儿听说父母病了,匆匆回家,却见父母安然无恙,心中狐疑。这个时候,父亲问女儿,突然回家,是何道理。
  
  三巧儿说是丈夫送自己回来的,说父母亲有病,却不知何故撒谎。三巧儿想起蒋兴哥还有给父亲的信,遂递了上去。父亲把信拆开一看,大吃一惊,竟然是封休书。怎么写的呢?
  
  立休书人蒋德,系襄阳府枣阳县人。从幼凭媒聘定王氏为妻。岂期过门之后,本妇多有过失,正合七出之条。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愿退还本宗,听凭改嫁,并无异言。休书是实。
  
  下面是年月日,并印手掌为记。
  
  三巧儿母亲一听,大为惊讶,连连追问女儿,到底是何因?三巧儿听着父亲念信,惊得目瞪口呆,知道事情败露。又见母亲追问,只是垂泪痛哭。父亲见问不出头脑,怒冲冲赶到蒋家,责问女婿。蒋兴哥见岳父前来问罪,连连赔礼。问及理由,却是不说,问急了,只说:有祖上留下珍珠衫,由令爱保管。如果令爱能够拿出珍珠衫,一切都是我的错。如果拿不出,那就莫怪了。
  
  三巧儿父亲回到家中,说到珍珠衫,三巧儿更是痛哭不已,就是不说话。父母亲也没有办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定是女儿做了错事,对不住丈夫,且已无法挽回。三巧儿思前想后,想着蒋兴哥对自己的好处,想着和陈大郎在一起的愉悦,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是自己的错,所以整日以泪洗面。父母没有办法,只得一面劝慰,一面托人做媒,因为女儿不过二十多岁,一朵花还没有开全,总得嫁人啊。
  
  这三巧儿长得极其漂亮,人也聪明,改嫁的消息传出,媒人不断,但一般的人王家还是看不上眼的。这一天有一位被看上眼了。原来是一位姓吴的进士,去广东赴任,没有携带家眷,打算在路上纳一位美妾。纳妾在当年的官场和商场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吴进士路过枣阳,听说王家有漂亮女儿待嫁,便托人送了礼金到王家。三巧儿父母听说对方是进士,人品不错,自然同意,选择吉日,把女儿送去,同时通知蒋兴哥。
  
  蒋兴哥这些日子其实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离家近两年,让妻子在家守活寡,也多有对不住她。听说三巧儿改嫁,心中更不是滋味。他让人把三巧儿当年的陪嫁,以及自己家中的值钱细软,一共装满了十六只箱子,每只箱子都贴上两张封条,送至王家,作为给三巧儿的嫁妆。这件事情轰动了枣阳城,有人说蒋兴哥是个没头脑的傻子,也有人夸蒋兴哥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蒋兴哥全不计较。
  
  如此奇事,在合浦县又传为美谈。你看看,当年蒋兴哥放三巧儿一马,让她体面出嫁,与人方便;两年之后,三巧儿投桃报李,救了蒋兴哥,与他方便;吴知县也是与人方便,自己得福,本来妻妾都没有生育,由于成全了他人,后来的妻妾竟然连续为他生儿育女,几个儿子又连连中了进士。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范例。
  
  说到这里,还要做个交代,既然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那怎么重会呢?
  
  原来陈大郎回到家中,仍然是整日看着珍珠衫发愣。妻子平氏见了觉得蹊跷,追问珍珠衫的来历,陈大郎打死也不说。夫妻二人大吵了一通,陈大郎负气离家,乘船去枣阳,想再找三巧儿。但到枣阳找干娘,人们说被蒋兴哥砸了铺子,搬到外地谋生去了;再问三巧儿,人们告诉他,这个女人因为被丈夫休了,已经嫁到外地。陈大郎觉得既对不住情人三巧儿,又对不住妻子平氏,心里十分忧郁,竟然一病不起,病死在枣阳。临死之前,写了一封家书,托人带到徽州,请妻子原谅自己。
  
  平氏见到书信大惊,连夜启程赶赴枣阳,陈大郎已经在客栈死去多日。平氏既伤心又后悔,如果当时不逼着丈夫交代珍珠衫的事情,丈夫也不至于负气出走,更不会死在他乡——好人总是会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的。平氏为丈夫收敛尸体,整理遗物,又见到了珍珠衫,人去物在,不免一阵难过。
  
  所谓屋漏偏遭连夜雨,平氏带来的家奴与本地流氓勾结,竟然把平氏随身带来的钱财席卷而去。平氏流落他乡,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经好心人介绍,平氏嫁给了休了妻子的蒋兴哥。我们刚刚说蒋兴哥又娶了一房妻子,这个妻子就是平氏。当蒋兴哥问及平氏的经历,平氏一五一十告诉了蒋兴哥,还特别拿出那件珍珠衫。蒋兴哥一见珍珠衫,比当初在陈大郎那儿见到还惊讶,没想到陈大郎骗了自己的妻子三巧儿,但陈大郎的妻子平氏最后却嫁给了自己,珍珠衫也物归原主。
  
  当然,这些都发生在蒋兴哥在合浦和三巧儿重逢之前。
  
  那么蒋兴哥如何处理后娶的妻子平氏和原配的妻子三巧儿之间的关系?不需要我们操心,作者已经帮蒋兴哥找到了处理的办法。当然,这个办法也是当时的惯例:平氏虽然是后娶,却是明谋正娶,所以是妻;三巧儿虽然是原配,却因为犯了错误,犯了“七出”之条,虽然被蒋兴哥再次娶回家,却只能是妾。
  
  五、新时代新观念
  
  我们简单地讲述了置于“三言”之首的这个故事之后,需要对这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作者,以及通过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明朝嘉靖、万历时代的一些社会观念,做一些反思。
  
  其一,相对于明朝前期的严峻冷酷,相对于理学家所倡导的“饿死之事至小,失节之事至大”,嘉靖、万历时期更尊重人们的生命存在。对于“饮食男女”,人们也有了更多的追求,男欢女爱成了可以理解的事情。出一点格,发生一点风流事,虽然仍然受到谴责,但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被认为是不可宽恕,更不是十恶不赦。思想家们也对“天理”做出了新的解释,“饮食男女”就是天理,这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其二,在前面这个理念的支持下,对于在男女感情问题上出了一点轨、发生一点故事,惩罚也适可而止。因此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陈大郎和三巧儿之间的婚外情,虽然伤害了三巧儿的丈夫蒋兴哥,伤害了陈大郎的妻子平氏,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社会指责。特别是故事中的弱者三巧儿,得到父母亲的充分同情,也得到蒋兴哥的部分谅解,还得到后来的丈夫吴知县的包容。
  
  其三,善有善报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理念。作为感情的受伤者蒋兴哥,与人方便,办事为他人留有余地,给他人留下面子,最终是自己方便:陈大郎的妻子和原籍的家产最终被他收编,犯了错误的原配妻子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即使犯了人命案,也吉人有天相。而陈大郎破坏了他人的家庭,最终也得到应有的惩罚,但这种惩罚不是人为的,而是天意。
  
  不仅仅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言”、“二拍”中的其他故事,也在传播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理念、同样的价值观。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我们再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为例。莫秀才依靠妻子金玉奴的帮助发迹,发迹之后却嫌弃出身乞丐的妻子,将其推入江中,欲置其于死地。不料金玉奴莫秀才的上司救起,收为干女儿。在倾听了莫秀才的作为之后,上司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慨,而是难过,决定为金玉奴讨回公道。怎么讨回公道?不是又演一出像包公杀陈世美那样的铡美案,而是将金玉奴以自己女儿的身份嫁给莫秀才。新婚之夜,金玉奴率领女仆将莫秀才打了一顿,自然,舍不得打太重,却出了一口恶气。然后莫秀才承认错误,痛改前非,夫妻重归于好,破镜重圆。
  
  不要小看了这个结局,从非得让包公把陈世美的头砍下,到把负心的莫秀才打一顿了结,是一种社会心态、社会理念的大变化。
  
  而在这场变化中,如果有人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是用旧的眼光、旧的理念处理事情,那就注定是悲剧命运。
  
  一、豁达面对人生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出,到了嘉靖、万历时期,特别是万历时期,人们对于男女之间的故事,多了一些谅解;对于为人处世的准则,多了一些包容。我们下面要说,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财富、对官场升迁,也更多了一些豁达。因为事情明摆在那儿,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对于高官厚禄,你可以羡慕,也可以追求,但未必能够追求得到。人人都想升官、人人都想发财,但又哪里真的人人都能升官发财呢?有人认为,这就得看你是否有升官发财的命,是否有升官发财的运,家中的风水是否该着升官发财。
  
  这样的态度在倡导创新创业的今天看来,简直是荒唐,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宿命论。升官发财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吗?但是,那时候人们的这种荒唐也有几分道理,是经验的提示。不信你努力试试看,看看你努力了就一定能够升官发财吗?宿命论至少可以解决一些心理问题,至少可以免去许多因为攀比而生出的烦恼。大家听听小说,看看戏曲,看看别人如何有运气,如何有奇遇,跟着别人高兴,那也是一种乐趣、一种自我安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大师的读书笔记:读书为什么重要

作者:梁金豹

《大师的读书笔记》讲述世界名人睿智、明辨、勤勉、勃发的“书路历程”,体现了对青少年性格塑造、信心培养、能力历练…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