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读鲁迅《彷徨》:寂寞 荷戟 彷徨

时间:2010-04-13 20:59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田海清 点击:
“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读着《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的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读着《彷徨》,让我深深感动鲁迅对真理的探求,对

  “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读着《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的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读着《彷徨》,让我深深感动鲁迅对真理的探求,对国运的担忧。《彷徨》无时无刻不在揪动着鲁迅的心,他在拯救着人们麻木的灵魂。

  写《彷徨》时,鲁迅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因而他彷徨。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但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表现了鲁迅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对社会的分析和批判也是清醒和深刻的。

  《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表现了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的黑暗。《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葵绿色的肥皂,讽刺与鞭策了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鲁迅对麻木的中国人怒不可遏;《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祝福》是我们高中时就学过的篇目,主人公祥林嫂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者,是中国劳动妇女被剥削,被奴役的典型,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深重的压迫,精神的捶残。《祝福》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呈显了社会的冷酷与麻木。鲁迅对这一社会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

  20年代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的黑暗,人们的麻木不仁,鲁迅失望之余,感到孤独,悲哀,也有无奈。“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表明了作者写此书的理想与目的。鲁迅要拯救国民麻木的灵魂,将他们从沉睡中唤醒。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为那时麻木的人群。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站在时代的鳌头,独立潮头,振臂呼喊。麻木的人群开始清醒,人们的精神在不断的被拯救,时代的巨轮在向前推进!

顶一下
(7)
87.5%
踩一下
(1)
12.5%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尼采的幸福哲学:教你洞察人生苦乐

作者:彭麦峰

作者在研习尼采思想的基础上,从改变自己、丢掉坏情绪、寻找爱、享受当下、正确交友、懂得舍弃等八个方面总结出了尼采…

发布者资料
田海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4-13 20:04 最后登录:2010-04-13 20: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