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时候需要我》书评:向音乐记忆的一次梳理与致敬
时间:2013-04-23 12:21来源: 作者:老贺 点击:
次
这本书将如何定位,是随笔?回忆录?访谈?毋庸置疑这本书有三分之二的文字是由访谈编辑完成的。但作为访谈它所涉及的领域与人物又太杂太广,按现代时髦的话说叫跨界,粗略地分有搞音乐的,写诗的,写小说的,拍电影的,做当代艺术的,但同时在年代上也是跨
这本书将如何定位,是随笔?回忆录?访谈?毋庸置疑这本书有三分之二的文字是由访谈编辑完成的。但作为访谈它所涉及的领域与人物又太杂太广,按现代时髦的话说叫跨界,粗略地分有搞音乐的,写诗的,写小说的,拍电影的,做当代艺术的,但同时在年代上也是跨越的,这里有徐星、刘索拉、梁和平等文艺前辈,有张元、唐朝老五、蒋志等中间代的领军人物,有春树、叶三、桑格格、李睿珺等新生代
与新锐导演,也有旺忘望、大仙、李季等跨越几个时期的艺术老将与时代见证者。所以这本书也完全不同于前一时期流行某某时代的精英怀旧录。要说是当代文化史的一个侧面,作者显然没有这个动机与野心。我想准确地说是一个人的成长的印迹。一个北京孩子,北大子弟,摇滚歌手,独立音乐人讲述与自己精神成长息息相关的故事。
我有幸与作者郝为、汪聪一共同采访了几位艺术前辈,当
徐星讲起当年在北京烤鸭扫地的时候,一个兜里揣着二锅头,一个兜里揣着猪耳朵,当时还在上高中的那日松(现为映画廊艺术总监)骑着车拿着哥哥
兴安刚写完的手稿迎面而来。你马上会感到八十年代那种晃晃悠悠,藐视一切,文化起于草莽的强烈气息。当艺术家旺忘望讲述八十年代在他新街口的两居室的房子中经常高朋满座,有一次梁和平去他家里打开灯一看,里面有歌手、先锋戏剧家、画家还有好几个法师-----你会觉得当年那种开放的,混乱的,渴望交流的,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文化氛围。我与郝为同为70年代出生,同样没有经历过的八十年代文化的风雨洗礼,但我们觉得一点也不陌生,因为这种感觉,这种氛围关照与参与了我们的成长,是我们成长背景重要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这本无法定位的书是音乐人郝为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生命体验以及记忆的一次梳理与致敬。
不要说我们没有传统,在这个缤纷斑驳的时代,只要有心参与,不能不成为一个被传承者。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