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编辑的学养与才情 当然,说冯梦龙如果不编“三言”而专事创作的话,或许能与罗贯中、施耐庵等人一较短长,那只是假设。透过这个假设,我们所看到的真相是,但凡名垂青史的文学编辑大家,无一不是学贯古今、文化素养深厚、文学鉴赏水平精妙超凡的“达人”。这里不评价中国规模最大的诗歌总集《全唐诗》,因为它虽收录了唐代2529位诗人的诗作42863首,但它毕竟是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人奉敕编纂的。既然“奉敕”,那“总编辑”就得算是康熙。康熙的文治武功毋庸置疑,但作为大清皇帝,他的取舍,自然不可能以艺术标准为首选。就说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的《全宋词》吧,它的主编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满族人,生于南京,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除《全宋词》外,他还编著有《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事实上,宋人词集丛刻,明末毛晋、清代侯文灿、秦恩、王鹏运、江标吴重熹、吴昌绶、陶湘等人均有编辑刻印,近代的赵万里与周泳先也分别编印了《校辑宋金元人词》和《唐宋金元词钩沉》,但诸家所刻所印,于孤篇断句概置不录,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只有唐圭璋先生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俱一并采录,更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统汇于一处,所编的《全宋词》,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才可与《全唐诗》并肩,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唐圭璋先生终其一生专治词学,堪称一代大家。但在学界之外,声名并不显赫,看上去很难说这究竟是文学编辑的使命还是宿命。但如果由唐圭璋联想到郑振铎,我们就不难发现,是使命、良知、学养和才情,成就了他在文化史上的辉煌——他不仅是著名 、学者、编辑、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和藏书家。但因曾主编过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小说月报》和《儿童世界》、《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郑振铎先生最终被“著名文学编辑”所盖棺定论。 在当今的文学编辑中,我们还能寻找到冯梦龙、唐圭璋、郑振铎们的影子吗?难矣! 文学编辑奖之推与敲 可以确定,从阅读、约稿、编稿到审稿,文学编辑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文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得文学史上曾有这么一段“公案”: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由此可见,不管是“一字之师”,还是优秀编辑,韩愈都当之无愧。 然而在文学已被商品经济大潮抛入谷底的当下,我们还有韩愈、冯梦龙、唐圭璋和郑振铎那样卓尔不凡的文学编辑吗?或许有。但正如原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屠岸先生所言:如今的编辑不太提具体意见,只对作品提大概意见, 和编辑更多是各自为战,相互独立。这和早年的编辑有很大的不同。而“首届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获奖者孔令燕说得更为直接明了:如今的编辑的确不光是在 文本上下功夫了,而是要走向复合型的道路,编辑如同 的经纪人一样,要对其作品的市场规划和营销下气力,花精力。 既为“经纪人”,他们“推”与“敲”的精力,恐怕更多的就得花费到营销方面去了。毕竟,文学作品一旦成为商品,它也不可能置身于“赚钱为王”的时代之外。也正因此,文学编辑奖的设立,也就值得推敲了。 把扯远了的话题再拉回来。因为《白鹿原》,陈忠实先生才荣登第一届中国 富豪榜、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成为享誉中外的 。他自掏腰包设立“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是出于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众多认可了他的读者们的感恩之心,这不仅表达了他对编辑劳动的敬重,是知恩图报的范例,同时也体现了陈忠实先生良善重义、谦谦君子的美德,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但正如 阿来在全国两会上所提出的“眼下文学评奖太滥,实际上成了排坐坐,分果果”那样,有人也提出了如此隐忧:如果被人掺假或嫁接而走了样了怎么办?具体点说,就是如何鉴别公益性与商业性?出版社现在是公司企业,而企业行为大多都是商业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盈利。这种 出资奖编辑的做法,会不会被人利用来变相做广告?一本畅销书有不菲的版税收入, 从中挖出一点,用设奖奖励编辑来造势,使得 、出版社和编辑三方都受益。这种宣传成本并不很高的做法,难免会有 或出版社跟风效法,一旦扩展开来,怎么办?如何评价其公信力? 有钱了就拿来奖励编辑,搞成一场作秀怎么办?三、如何规范评奖的准入门槛?自娱自乐?万一有人借着评奖谋取私利怎么办? 所以我说过,追溯文学编辑的缘起,是一桩很有趣也很沮丧的事情。仔细想来,浮躁喧嚣地把编辑推向台前,设立文学编辑奖,其前景也令人堪忧。 2013年4月4日于昆明西坝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