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了获奖名单,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获奖。张炜的《你在高原》共有450万字,相当于6部120回的《红楼梦》,以“长”取胜遭到了广泛的质疑。(相关报道见今日西安晚报14版)
尽管争议颇多,但能在沸沸扬扬中落幕,至少证明茅盾文学奖还未被世人遗忘,不至于太过寂寥和落寞。
在快餐阅读的时代,这份榜单对很多人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对这些 比较熟悉,读过他们的部分作品;但对于他们的获奖作品,却难免有些陌生。算一算,我们中的很多人,恐怕许久都没有读一读这些“大部头”了吧。
这体现了网络时代传统文学和普通公众之间的隔膜。比如,很多在网上读过《大秦帝国》的人,可能并没有看过这5部获奖作品。没有对比,质疑也就少了足够的力度——这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事实上,翻看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除了个别作品有“为时代书”而先入为主的嫌疑外,大多数的作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这些作品也许并不是公众预期中的时代经典,但绝对都有其值得传诵之处。
以此届获奖作品为例,尽管笔者没有完全读完这5部作品,无法全部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但熟悉当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早在十多年前甚至更早,这些 都已经进入文学史书写的行列,进入大学教材。即便他们中的四位早已进入作协,成为“体制中人”,但对早些年便写出《九月寓言》《凤凰琴》《玉米》《红高粱》《一地鸡毛》的他们来说,历经打磨、饱含深情的5部获奖作品,在品质上绝对不会输于他们自己早年的作品。基于这样的认知,很多人对评奖过程的质疑,也仅止于“茅奖成了体制内的自我狂欢”,而极少具体到作品本身。
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再合适不过。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5部获奖作品现实题材成为主导——对当代中国 而言,唯有深入而凝重地关切脚下的这片土地,为时代的悲欢而倾心,为真实的现实而书写,才能在厚重、雄浑与轻灵、别致之间谋得平衡,才能拿出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也许5部获奖作品不是这类作品中最伟大的,但评奖以现实题材为主导体现的倾向,值得褒扬。
当然,面对公众的质疑,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以及 本人也应该有所反思。比如,作协和 如何建立一种更为宽松、融洽的关系,以避免外界对评奖的质疑; 如何保存一份独立与自由,能够不被“体制”束缚而从容写作,如此等等。更重要的还是,传统 的书写,如何突破现有的“作品销售情况不佳”导致的读者面过窄的格局,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让熟悉网络阅读的公众也能更多分享。(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