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因省级作协主席、副主席作品占提名相当席位而备受质疑。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高洪波8月16日回应称,作协领导被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创作实力,写出了好作品。高洪波还称,这20部提名作品在4年出现的8000余部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8月16日《广州日报》)
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已堕入现实的困惑之中,它似乎没能跟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仍然停留在陈旧的意识里;它不善于处理公共危机,面对公众的指责时手忙脚乱;它就像一个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养了一身的富贵毛病,刚想表现点亲民的姿态,又被舆论刺痛缩了回去。
随着文学的逐渐式微,茅盾文学奖也慢慢被人遗忘在角落里,如今,已没有多少人津津乐道于历届“茅奖”作品,也没多少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时刻关注它,更多人往往是在媒体的提醒下,才想起来“哦,茅盾要开奖了!”当然了,也不光是茅盾文学奖陷入这种尴尬,国内的其它文学奖项皆是如此。比如之前颁布的鲁迅文学奖,就没多少人知晓具体情况,反而是“羊羔体”的意外走红,诱发了公众的漫天口水。
文学批评家谢冕先生曾批评当下中国文艺创作“远离了生活的中心而退居到极端自私的角落”,“很少深入探讨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的内在矛盾”,而沉迷于“自说自话”之中。如果拿这句话来检验茅盾文学奖,就会发现贴切之极。这个具有官方背景的文学大奖,由于受限于政治正确的评判标准,早已在精神上做了自我阉割,它已不再是引领文坛方向的标尺,而是沦为少数人自娱自乐的文学游戏,成为文学商业化的经典交易。
这是一个以高铁速度奔驰的时代,也是一个“奇迹”泛滥成灾的时代,但在这个不缺少素材的时代,却匮乏反映现实的伟大作品,包括文学、影视、绘画等在内的当代艺术作品,大都不约而同地缺位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20名提奖作品,与之前的获奖作品相比,并无多大的进步,很多更是与现实社会脱节,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依我看,这20部作品加起来的分量,还抵不过李承鹏的一本《李可乐抗拆记》。而这,就是茅盾文学奖与现实社会的差距,也是绝大多数 与普通民众的差距。
说起来,公众批评指责茅盾文学奖,反而是它的幸运,说明还是有人在关心它。假如有一天连批评的声音都没了,那才是“茅奖”悲剧的真正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