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首轮投票结束,前10名作者多为各省作协主席、副主席,包括方方、毕飞宇、刘醒龙、阿来、刘庆邦、关仁山等多人。对此,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近日接受媒体专访,回应质疑称首轮投票结果靠近公正,也存在遗珠之憾。称对质疑能够理解,不信任情绪背后有社会原因。
客观说,胡平的回应还算是中肯。茅盾文学奖评选,不同于网络、独立第三方所组织,而是体制内的文学奖项。在现实的体制框架内,首轮投票的前10名多为省一级的作协主席与副主席一点都不奇怪。作协主席和副主席,看似领导,实际上都由专业 所担任,他们是“写而优则仕”而非“因仕而写”。也可以这么说,作协主席和副主席的专业性是极强的,不能一概将他们视为纯粹的官员、领导。
事实上,方方、毕飞宇、刘醒龙、阿来等人,在文学界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都有过硬的文学作品支撑,绝非浪得虚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在程序上没有瑕疵,正如胡平所言,首轮投票只是“靠近”公正,而且还有“遗珠之憾”。产生遗憾的主因就在于茅盾文学奖的体制主导性,评委为体制内成员,因此评奖方向必须符合体制主旋,契合体制原则。而符合体制诉求的作品,当然是体制内的 更为占优。在体制理性的原则下,个省作协主席、副主席入选也就顺理成章。
这就是茅盾文学奖的矛盾之处。现实摆在那里,虽然现有的 奉养体制,即带有机关性质的作协在多元文化处境下有些不合时宜,公众舆论也对这个僵化体制一直在批评,而且也有 跳出这个体制围城单飞,如郑渊洁。但作协体制存在一天,中国主流文学自然是为体制孵化,而不能自由栖居于多元文化平台上。新生代 ,如韩寒等,已经用体制外的写作方式为中国文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茅盾文学奖而言,韩寒等人的文学作品既不合主流文学的趣味,也隔膜于体制之外,况且韩寒也未必乐于矛盾文学奖的评选。
延伸开来,体制外的 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有潜力有成就的 寥寥,其影响力或许有相当的民意支持,但其力量还不足以挑战体制内 ,依然处于非主流状态。至于热闹的网络 ,其作品虽然流行,但影响力仅仅及于青年一代,且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待提升,仅仅出于消费快餐文学的范畴。在此情境下,网络文学质上的先天不足很难入矛盾文学奖的法眼。
这就是中国文学界的尴尬,也是矛盾文学奖面临的最大矛盾。吊诡的是,由于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喜爱,对于韩寒等新生代 的力挺,关键是对文学体制的逆反心理,人们更希望网络 和韩寒等新生代 能够超越主流 ,矛盾文学奖就成为公众心目中新老 理想的PK平台。但这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作为体制内文学评奖的平台,它不可能给予网络文学和新生代 更多的获奖机会。值得肯定的,矛盾文学奖已经给网络文学开了口子,这也算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吧。尽管如此。茅盾文学奖无法颠覆自己的体制属性,因而也解决不了体制诉求和公众愿景之间的矛盾。
网络文学不仅在中国流行,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在权威的文学奖项上,网络文学依然没有被提上日程,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可见,作为人学的文学,无论是在载体抑或内容上,都还存在着精英与草根、主流与非主流的矛盾。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登上文学大奖的领奖台,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都还是读者难以企及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