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否要加“残酷”作料引发儿童文学界争议
时间:2011-11-09 00:3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许光耀 姜小玲
点击:次
第24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评选前不久刚揭晓,上海女 张弘的短篇小说《玫瑰方》荣登榜首。小说描写了小女孩与生父一次不顺利的会面,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深刻展现出父母离异后小女孩内心的复杂情绪。在儿童文学的领域里,离婚这个主题并不多见,争议也在所
第24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评选前不久刚揭晓,上海女 张弘的短篇小说《玫瑰方》荣登榜首。小说描写了小女孩与生父一次不顺利的会面,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深刻展现出父母离异后小女孩内心的复杂情绪。在儿童文学的领域里,离婚这个主题并不多见,争议也在所难免。美国儿童文学 兼插图画家、图画书的标志性人物莫里斯·桑达克表示,如今的童书过于保守,过于“安全”。我们完全可以向孩子们展现这个世界艰难、阴暗的另一面。这是出于对儿童的尊重。
儿童文学真的需要加上“残酷”作料吗?加多少才是有益于孩子成长?又该如何加以表现才能为孩子所接受?对此,学界和儿童文学 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反映阴暗面也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中外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简单美好的故事中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儿童文学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认为,“一部好的儿童文学,里面蕴含着人生成长的道理。”在他看来,儿童文学裹藏着一些应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生命力的价值,如对于童年和个体生命的尊重,关切万物的情怀,展现属于童年的美学和艺术智慧等,但其中更包含了成人 对儿童读者的责任感。责任感体现在作者既要表达美的价值,也要把负面的社会现象适度地告诉儿童。
桑达克表示,现代的童书往往都并非“忠实地或是如实地体现儿童的心灵成长变化历程”。“人们习惯于把童年还原成一段天真无邪的时光,那多半是出于一种被动的顺从,我并不相信。我记忆中的童年是一段叫人心烦意乱的、愚蠢的、滑稽的时光。”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真实记录人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面,可以拓展儿童文学的范围,更好地发挥其所承载的任务。方卫平教授认为,“不能把儿童当做温室里的花朵,告诉孩子负面的内容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同时有助于他们形成全面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根据小读者的认知能力把握尺寸
专家们提出,儿童文学是一种“会成长”的文学,每个阶段所承载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提出,儿童大致可以分为学龄前、小学和中学这三个阶段,儿童文学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内容上逐渐变得更加深刻,从而适合孩子成长的需要。儿童文学有很细的分类,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读物。他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因此他们所适合阅读的文学也不同。如果给幼儿或者小学的儿童看负面内容,由于孩子心灵脆弱,容易适得其反,让孩子从小就产生对负面现象的恐惧心理。“一般来说最好是等孩子到了初中或者小学高年级时有了一定的判断力以后,再让孩子接触这些内容。”方卫平也认为,尽管儿童文学需要表现负面内容,但应该给年龄稍大的孩子看:“让孩子看带有负面内容的儿童文学需要掌握好分寸。”
为“残酷”包上“美好的外衣”
在儿童文学中如何表现负面内容才适合儿童阅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认为,还是要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把负面内容进行美化。“有的负面内容在我们大人看来都很可怕,例如死亡,如果不加修饰直接传达给孩子,只会让孩子心生恐惧。我们应把它们包在美好的外衣里,重点讲述这些负面东西的弱点和克服的方法,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并不可怕,这样他们即使以后遇到这类现象,也会有战胜它的勇气和希望。”
方卫平也表示:“儿童文学的品质由 的品质决定,儿童文学 在进行负面内容的创作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儿童文学特有的方式去展现它们。这些内容不能与童年对立、不能与孩子对立,尽量通过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思维去表现问题。让孩子读来既容易理解,又有所思考,最终让孩子变得更勇敢更坚强。”他指出,由于孩子判断能力有限,在接受这些负面内容时更需要家长和老师加以引导,避免孩子对这些内容有错误的理解。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