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逝去的近300年时间长河中,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地上是一颗光焰璀璨的明珠,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连串天才 、诗人、戏剧巨匠的名字,共同砌就了俄罗斯文学的巍巍巨峰。
然而,过去的荣耀只流存于历史,在前苏联解体整整20年后的今天,俄罗斯文学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光荣与梦想还在继续吗?新一代俄罗斯 将以怎样的姿态开始自己的文学旅程呢?对于这些问题,也许从俄罗斯独立文学奖“处女作奖”中,可以寻找到一份答案。
富豪赞助的“处女作奖”
在俄罗斯文坛中,最著名、最有权威的奖项莫过于“俄语布克奖”。它源自英国出版名人马斯开尔的“布克奖”。这个当代英语小说最瞩目的奖项,在1968年创立之初,便旨在奖励全球年度最佳英文小说作者,而不限民族和国籍。它每年颁发一次,并只颁发给在世之人。对任何一位 来说,荣膺“布克奖”,便意味着摘取了“最好看英文小说”的桂冠。
创立于1991年的“俄语布克奖”,意在奖励年度俄语最佳长篇小说。该奖奖金只有两万美元,赞助商却几易其主。
俄罗斯另一个文学大奖是奖金约为10万美元的“大书奖”,由俄罗斯多位石油和金融寡头赞助,通常颁发给传记类图书 。
“处女作奖”是近几年风生水起的一个文学奖,它的目标群和门槛是25岁以下的青年 。“处女作奖”的创立也得益于一位俄罗斯富豪的助推,他就是俄联邦国家杜马代表安德烈·斯科奇。斯科奇自2000年起担任俄冶金和采矿工业专家委员会主席,作为天然气冶金股份公司的合伙人,他拥有该公司30%的股份。近年来,黑色金属行情高涨,斯科奇的个人资产也在急剧膨胀。2010年,他以14亿美元个人总资产名列《福布斯》“俄罗斯百人富豪榜”第四十六位。
虽然俄罗斯人有爱好文学的传统,但却很少有像斯科奇这样长期大手笔赞助文学的,而斯科奇出资赞助文学也是因为自己的一段传奇经历。那是上世纪的90年代,斯科奇的妻子被超声波检查出怀上了五胞胎。医生给这个贫穷大学生家庭的建议是:在孕妇腹中杀死4个胎儿,以保证有1个胎儿健康发育。斯科奇和妻子都无法接受这个建议,在朋友的帮助下,五胞胎安然降生了,但身体却异常瘦小,没过几天,一个男婴还夭折了。斯科奇的心灵因此深受震撼,他决定以后要像别人帮助他那样帮助别人。1999年,生意刚有起色的斯科奇创立了《下一代》人文基金会。基金会最初的目的是帮助病患儿童,但随着运作的持续,援助的对象也日益广泛。用斯科奇的话来说,就是“做好事的欲望是与日俱增的”。“处女作奖”也得以应运而生。
80后新生代 群
8月30日,“处女作奖”获奖小说集《开罗国际》及俄罗斯 媒体见面会在北京举行。
见面会共来了6位80后俄罗斯 ,及俄罗斯著名 、“处女作奖”协调人奥莉加·斯拉夫尼科娃女士。其中有3位是《开罗国际》的作者:安德烈·西蒙诺夫、德米特里·彼留科夫、奥尔加·里姆莎。在不算太远的过去里,3位 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处女作奖”结缘,并在2010年入围该奖。
这是“处女作奖”继去年在中国首次出版获奖作品《化圆为方》后的第二本中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3位 的5个短篇、2个中篇。
安德烈·西蒙诺夫的《开罗国际》讲述的是一位大学生毕业后闯荡埃及的经历。在那里,他结识了美丽的法国姑娘和穆斯林老人,组成了临时“国际家庭”。为了生存,他四处奔波,历经艰辛,最后却搅进了一桩走私案,后被遣返回国。女 奥尔加·里姆莎的《深水静流》以现代派心理描写和惊悚悬疑的手法,描写了一对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男女,从相识、相恋到分手的奇异经历。德米特里·彼留科夫的5个短篇则风格各异,其间闪烁着契诃夫式的幽默和冷峻。
迄今为止,“处女作奖”已走过10年,它的参与和获奖作者都是成长于前苏联解体后的新生代 。这些 在写作中没有过去的负担,也不再纠缠于前苏联的历史,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由于初出茅庐,他们的作品描写的大都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内容上,也大多为刚踏入社会的“新鲜人”的遭遇、郁闷和情感体验。
今时今日的俄罗斯文学
从1991年前苏联解体到今天,俄罗斯文学走过了不算太短的20年。这20年,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大变迁,俄罗斯文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文学审查制度的消失,文学观念较之以前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前苏联时期,文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待遇。而如今文学已失去其中心地位, 也出现了创作和生活上的分流。“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由令人联想起伦敦的海德公园;对于另一些则相反,想到的是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还有一些人只想挖苦嘲笑,不仅嘲笑前苏联,而且嘲笑一切崇高的东西。”俄罗斯著名评论家叶尔莫林如此评价。
面对解除束缚后的自由状态,学会生存和适应市场已成为俄罗斯 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出席见面会的6位80后 中,除一位女 靠写剧本赚钱养活自己外,其他几位 都表示写作并不是他们的职业,他们中有的做图书销售,有的是记者,而文学丰富了他们的思想,从事别的工作成为他们写作素材的来源。
其实,从古至今,文学都是极少数人默默耕耘甘之若饴的自留地,只有非常态的社会才会成为大众追逐的宠儿。文学退出大众视野并不意味着文学的衰落,而只是回归常态。如今的俄罗斯文学,在度过了解体之初几年的张皇失措萧条冷落后,逐步走向了繁荣发展。但即便这样,文学也只是少数人的事。
斯拉夫尼科娃女士说:“在俄罗斯,支持文学的人很少,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支持文学的基金会或相关组织等,而在俄罗斯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写作中心供 写作。”但她强调,即便这样,“在俄罗斯, 还是具有巨大的意义。很多人在其他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后,依然还希望成为一个 。对于一些人来说,如果此生能出一本书,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