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历程,中国文学也同时走过了一段光辉岁月。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引下,文学家与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在每一次民族命运转折的关头,文学家从来都是时代的先锋,成为时代敏感而嘹亮的回响。文学以自己独特的声音,记录着中国人民真实的命运轨迹与心灵成长史。
正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1921-1949)”共向公众提供各类文献4500余种,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大背景,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为主线,选取各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节点,用红色文献、国民党统治地区文献和外文文献等各种类型的珍贵资料解读史实。其中不少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发展方面。
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巴金的《家》、冯雪峰的《回忆鲁迅》、柔石诗稿、殷夫的《孩儿塔》、冯铿的《最后的出路》、郭沫若的《虎符》《屈原》、臧克家的《泥土的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马烽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阮章竞的《漳河水》等珍贵手稿,还可以看到刊行和出版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两地书》《朝花夕拾》《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瞿秋白的《赤都心史》、茅盾的《子夜》、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蒋光慈的《战鼓》、曹靖华译《铁流》、田汉等执笔的《抗战与戏剧》、延安解放社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周扬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以及革命和进步文学书刊《十字街头》《北斗》《奔流》《拓荒者》《文学》《萌芽》《新思潮》等。
这些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的史实据证,使观众更加直观而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发展历程,激励人们努力创造先进文化,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电视台制作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笔墨春秋》将于7月7日播出。这部10集专题片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对文学发展进行回望,从文学的独特视角、用充满人文意蕴的细腻笔触,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变迁,表达了文学家的家国情怀。观众会看到文学家们以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印证了中国文学的历史变迁,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挥洒出对祖国山河的炽热情感。作品旨在找到一条党和文学之间的通路,沿着这条通路的牵引,寻觅到民族精神深处柔软、精微的那一部分,记录下中国人民最真实的命运轨迹与心灵成长史。
一些文学界人士对这样的作品也给予了较高评价。何建明说,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与文学活动密切相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源泉,我们的文学也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生动精彩的解说。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文学的参与是必然的。我们也会期待文学在未来的社会历史当中更加辉煌,绽发出更精彩的光芒。莫言说,文学史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波澜壮阔,老一辈 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要写好先进性的文学,首先要做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当下的文学环境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娱乐方式不断涌来。文学在社会生活当中应该占有什么地位,文学工作者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文学前辈的宝贵经验,我们永远不能忘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