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踏上“十二五”新征程之际,重庆出版集团迎来了重庆出版社成立60周年、重庆出版集团成立5周年华诞。60年来,重庆出版人经历了从单一出版社到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历史性跨越。 2005年,重庆出版社转企改制,成立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多年来,重庆出版人坚持“书行天下,传承文明”的立社宗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重庆出版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庆出版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下凤凰涅槃、华丽转身,创造了重庆出版集团“十一五”辉煌。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05年,以重庆出版社为核心组建全面面向市场的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创造性地运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策,摸索出了一条降低改革成本、减小改革阻力的新路子,大刀阔斧开展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良性激励机制。体制的变革使集团运行机制充满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5年来,集团出版图书近万种,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近300项。由薄熙来倡导、策划并亲自作序的《读点经典》系列,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累计发行已突破1000万册,“口袋小册子”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大工程”;《熊猫史诗》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图书在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均榜上有名;图书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大众图书造货码洋较“十五”末期增加近10倍;《藏地密码》、《女心理师》等畅销图书不断涌现,推动集团图书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跻身前列。 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选题策划、资源开拓、发行渠道延伸到北京、上海、广东三大图书出版发行中心;参与“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使中国文化第一次进入了世界文化的主流圈;集团大力加强版权贸易,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实施多元化战略 实施多元化战略,做大文化产业规模。针对集团是由一个出版社自身裂变而形成的特点,通过整合资源内部扩张,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链,从单一的出版社发展成涉及图书出版发行、报刊传媒、电子音像、网络出版、纸业贸易、精品印务、卡通动漫、机械制造及文化房地产等产业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集团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大胆联合各种所有制成分的优质资本围绕出版产业链条,多元发展文化产业。在保证绝对控股的情况下,探索出“国企向市场迈一步,民营向规范靠一步”的鲜活经验,极大激发了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多元化和股份制战略的成功实施,使集团的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2009年,重庆出版集团(社)总资产已达34亿元,销售收入达12亿元,利润近80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期的11倍、3.5倍和2.7倍,在全国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排名中,重庆出版社跻身“全国第三、地方第一”的先进行列。2010年,集团总资产已达40亿元。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集团党委认真研究、反复酝酿,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要以七大骨干出版工程和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制定“百亿集团”规划。 “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始终如一地坚守文化出版阵地,完成好《中华大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科学学术基金资助专著”系列、“重述神话”系列等重点图书出版,重点打造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出版工程;为了推动“唱读讲传”活动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持久开展,要继续做好《读点经典》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打造好弘扬红岩精神和重庆题材优秀图书,完成《忠诚与背叛——红岩续篇》和《大足石刻全集》等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图书出版工作;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版权输出和引进实现新的突破;要努力策划、出版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畅销书。 “十二五”期间,集团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致力于打造出版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集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未来5年,集团将着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即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天健创意(动漫)产业基地和江津珞璜出版产业园区。依靠新兴技术,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通过加强对外联合和实施“跨区域、跨媒介、跨空间、跨所有制”的战略,推动集团战略重组,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