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有一个著名的忧虑:生还是死?当前一些出版人也有一个类似的生与死的忧虑。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哈姆莱特忧虑的是:生好,还是死好;而出版人忧虑的是:会死,还是会生。 所谓会死还是会生,指的是纸质出版,在当前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冲击下,还能不能生存下去,会不会死亡。某些“主死派”的人士,早在数年前,就发出传统纸质出版将走向死亡的预言,甚至有人预测用纸张印刷的书籍,将在2018年消失。最近,美国著名的主流大报《纽约时报》宣布,将停止印刷报纸并改出网络版后,有关纸媒即将死亡的说法,显得似乎更为真实。在有些人眼里,“无纸阅读时代”就要到来。 我则认为,数字出版的出现,给出版载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出版引入数字技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出版人对数字出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但是,数字出版的发展,不会发展到完全代替纸质出版,一统出版的天下。二者是相互补充,共存共荣,在发展中相互融合,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更加方便阅读的新的载体。 这是因为,新兴数字出版的发展,虽然使一些纸质出版物受到冲击,从而带来一定的萎缩,但整体来说,由于纸质出版有着不同于数字出版的独特生命力,将会继续地生存下去。比较说来,那些简单的、浅阅读的、需要迅速复制的信息和知识,数字出版优于纸质出版;而那些具有文明深度,需要反复阅读品味的东西,则更适宜于纸质出版。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斯普劳特讲过一个事例,他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尝试给学生发电子教材,学生觉得阅读不方便,仍纷纷买纸质教材。再说,纸质读物还有一种优点,就是“百毒不侵”,病毒、黑客以及其他电子入侵者,对它都无可奈何,而且不会因新技术的出现和变更,影响资料的使用和保存。 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内容是出版的灵魂。无论出版载体如何变化,金石、丝帛、纸张,或是塋屏,也无论出版手段如何发展,石印、木印、机印,乃至数字印刷,内容作为出版业的核心价值,则是不变的。只要内容是好的,就会为社会所欢迎。近些年来,确有些纸质出版物被淘汰了,主要是由于内容缺乏质量和个性特色。它们的“死”,在于失去了“出版的灵魂”,而不在于是纸书纸媒。相反,这一时期也有不少纸质出版物,因为有着“必读、必有的内容”,在发行量和社会影响上,呈节节攀升状。有人为了强调数字出版的重要,认为“要么数字化,要么死亡”。我则认为,如果忽视了“内容为王”,片面强调数字化,出版业则真正有着“死亡”之忧。在2010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尽管电子书不少,但还是传统纸质书唱主角。书展主席博斯指出,在德国出版业2009年96亿欧元的收入中,传统纸质书仍占高达99%的份额,依然是出版商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至今还是传统纸质书唱主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下的不少电子书,虽然运用了先进的数字传播技术,但忽视了作为图书的应有的文化含量,多为“文化快餐”和“浅阅读”,有的更堕入“三俗”的泥坑。数字出版要真正具有出版物的品格和灵魂,也同样要坚持“内容为王”,而不能让“技术为王”。因此,要论出版的“生”和“死”,主要不应看技术手段,而要看内容精神。 综如上述,我觉得对纸质出版作生死之叹,过于消极了,它是不会轻易死亡的,而应以积极的态度,提升其内容,让它活得更富光彩。出版人当前需要忧虑的,是包括电子书在内的一切出版物,都不要失魂落魄,都不要“生不如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