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至26日,“坚守与突破——2010中原 群论坛”在郑州举行。百余位河南籍 、评论家齐聚郑州,讨论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之下,文学该往何处去等议题。论坛通过了“中原 群宣言”,号召中原 努力使文学重放光彩。中国作协主席、著名 铁凝与会在论坛开幕上致辞,点评中原 创作特点,称中原独有的文化底蕴是写作的巨大财富,并高度赞扬郑州小小说: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的另一个亮点是以《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为根据地形成的,以郑州为龙头的全国小小说创作中心,它以充满活力的文体倡导与创作事件,有力地带动了全国小小说的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评论家胡平在主题发言中也对郑州百花园杂志社所倡导的小小说亊业给予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说: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创作还有一个非常耀眼的亮点,就是以《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为园地,使河南的郑州成为全国小小说创作的中心。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得到普遍承认,被正式纳入鲁迅文学奖的评奖范围,成为当代文坛最富于活力和生机的文体之一。其他与会的 、评论家也纷纷对郑州为中国小小说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 铁凝讲话:中原独有的文化底蕴是写作的巨大财富 尊敬的孔玉芳部长、各位与会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我非常高兴来到初冬却是春意盎然的郑州。昨天晚上我看了这次与会 和评论家的名单,我感到阵容是如此地强大,我看到这名单里面有我敬慕已久的文坛前辈,有我认识多年的 朋友,还有我不断地读到他们的作品,还尚未谋面的文坛新人。我想,我们能够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天里,因为文学相聚在河南,这是我的荣幸。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不久,我们正在深入领会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精神的时候,我们聚在黄河岸边的河南,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来研讨和感受中原大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风韵,相信这次聚会一定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振奋和心灵上的享受。 在当今文坛,文学豫军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其成就、影响、地位已经得到文学界的广泛认可。早在1999时任中国 协会书记处书记的 张锲就曾经说过,“豫军确实在中国文坛起着中坚的作用”。当代文学河南创作队伍的强大,也可以追溯到中国新文学发轫之时,从“五四”新文学发端,到新中国成立,河南文坛就涌现出徐玉诺、曹靖华、冯沅君、师陀、姚雪垠等文学家,新中国之后苏金伞、于黑丁、李凖、南丁、李蕤、栾星、赵青勃、吉学霈、乔典运、段荃法等 ,以其独立的思想观念和个性化的文学风格,为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文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的河南文学创作更是突飞猛进,这一时期老、中、青三代 均有力作问世,南丁的《旗》开创了反思文学的先河,张有德的《辣椒》、李凖的《王结实》、乔典运的《满票》、叶文玲的《心香》、田中禾的《五月》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黑娃照相》更是四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在现实主义创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河南 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身接地气。李佩甫的《城的灯》、张宇的《疼痛与抚摸》、郑彦英的《石瀑布》、侯钰鑫的《好风好雨三部曲》、焦述的《市长日记》系列作品、孙方友的《新笔记小说》、王怀让的《中国人,不跪的人》、王绶青的《重访红旗渠》,在探究中原乡土文化心理,贴近现实生活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努力。乡土,的确为河南 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同时,河南 的知识分子写作也并不缺席。张一弓的《远去的驿站》、李洱的《花腔》,以及田中禾、杨东明、齐岸青、南豫见、王剑冰、刘学林、墨白、南飞雁的新作显示了中原文学突破的勇气。 乡土关照与知识分子写作并行发展之外,河南创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历史小说和女 的大批涌现。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为我们展示了中原文化浓厚的历史情结。而王钢、廖华歌、邵丽、乔叶、戴来、计文君、蓝蓝、傅爱毛等女 群的出现,也为以男性为主要创作群体的中原文坛增添了饱满的亮色。 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的另一个亮点是以《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为根据地形成的,以郑州为龙头的全国小小说创作中心,它以充满活力的文体倡导与创作事件,有力地带动了全国小小说的发展。 河南文学30年的丰收,离不开文学理论评论的有力推动。记得改革开放刚开始,河南就有农村题材创作系列研讨会,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文学豫军”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初影响广泛的黄河笔会,更是为河南 开阔视野做了先行的准备。河南文学的组织者黑丁、南丁等老一代 为河南文学创作抓住机遇、适时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河南的文学理论评论家如鲁枢元、孙荪、刘思谦、陈继会、王鸿生、耿占春、何向阳、何弘等人的理论建树与文学跟踪,理论家与创作者的空前团结,为河南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和谐创新的氛围。正是因为这种团结创新的环境,河南 才在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奖中有六位 的作品获奖,他们是周同宾、何向阳、马新朝、邵丽、乔叶、郑彦英。 言及河南文学,我们还不应该忘记另一群从河南走出的 ,特别是北京的河南籍 ,他们的创作实力早为全国所瞩目。如周大新的《第二十幕》、《湖光山色》,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一句顶一万句》,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刘庆邦的《红煤》,朱秀海的《音乐会》,成一的《白银谷》等,都是享誉文坛的优秀作品。在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有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东方》、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宗璞的《东藏记》、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六部作品获奖。以 籍贯论,河南的长篇小说实力的确无任何省份可比,这些 的创作接通了故乡的地气,同时也为河南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原是一个大的文化概念,河南地处中原之中,河南 身为黄河文明的优秀儿女,你们所持有的丰富的生活资源与独有的文化底蕴是一笔写作的巨大财富。是的,我们有为中国文学奠基的先秦时期,有带领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群峰耸峙的隋唐时期,有八方风雨汇中州的宋金时期,河南文学今天的辉煌是与历史所走过的道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还有一笔更为巨大的财富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抒写,那就是新世纪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原变化。这变化不仅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反映在文化心理的深层。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其变化的日新月异与翻天覆地是中国现代化前进的一个缩影。河南 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更应在前人文化的坚实基础上,拿出对得起伟大时代的作品。我相信,伟大作品的问世是指日可待的,对此,我们深怀期待之心。 前几天我读《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题为《河南谋划中原崛起》的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初冬的中原大地,热流涌动,河南正全力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我想,这美好蓝图里也定有一方天地属于文化和文学。 在省委、省政府的切实关怀和高度重视下,中原大地的文学事业必将焕发出不同寻常的光彩。让我们共同祝福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生活、感谢人民,他们是我们文学的起点,也是我们写作的目的。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中国 协会衷心感谢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文学事业的大力支持,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与会的各位朋友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