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天地外,种月养泰和 ——云台山人诗词散文吟草 文 / 安金星 冬 日 杂 咏 立冬日天门道中 天门崎岖接天衢, 满坡冬景入画图。 处处寒柏依势站, 萧萧孤松伴苍梧。 祖师塔前赏古韵, 岱岳庙中话根由。 蛤蟆口里舀仙露, 要品名茗老朽扶。 小雪时日马务山 瑞雪伴我登山路, 灵山常有白云护。 不碍山中白云罩, 喜看云外天路现。 含辛四载苦受遍, 引来八方众人观。 云外胜处一景好, 已见洞口莲花显。 丙申十月十五日观月 一轮清辉洒人间, 满天星斗天地宽。 案前走笔笺留韵, 对月凝神思作仙。 独行 生在贫瘠云台山, 临池十载无帖观。 都说此道王孙事, 甘守清贫度时年。 自嘲 (一) 学书己过四十年, 两鬓斑白身己残。 腰酸背痛实难忍, 苦度光阴站案前。 (二) 棒卷挥毫换铜钱, 洋芋酸饭心自闲。 人道世间凡尘事, 都付云烟笑谈间。 (三) 翰墨飘香沃太华, 何曾指望做名家。 寂寞狐独皆自愿, 遍地花开映彩霞。 雲臺山人诗抄 夜宿天门山 赤日炎炎酷气侵, 南山夕照暮云轻。 茶禅一味同说道, 书画同源讲法心。 香桃声声山幽静, 木鱼阵阵响空林。 五更钟鼓同时响, 披衣下床听佛音。 香桃,是一种鸟,在南山有,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开始叫,声音清脆,凄凉,委婉,相传在甘谷南山,有一姑娘,名叫香桃,长得十分美丽,和临村一位放牛娃相爱,但被父母拆散,远嫁他乡,放牛娃思念心切,忧郁而死,变成了此鸟,它叫起来就是“香桃,香桃”,非常象。 蔡家寺访胜 雨花胜境隐云深, 酷暑时节来访寻。 雾锁山巅仙境地, 水敲岩石洞中琴。 滴水崖下留经典, 九泉台前悟素心。 暂将僧衣且脱下, 栉风沐雨绕山林。 天门山报恩寺参禅 艳阳高照入山林, 拜谒净土宗祖庭。 居士参禅守斋戒, 法师开示讲心经。 曲径通幽画阁远, 青灯木鱼追世情。 顿感前世抄写手, 而今有缘自安守。 拜谒泰山庙赠觉苗法师 (一) 天门巍巍峙城南, 岳庙昊昊苍穹间。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难。 (二) 谨尊师恩谆教誉, 天门报恩今重书。 祖师塔上祥云现, 报恩堂前众生诸。 (三) 报恩历来是祖庭, 弘扬开坛讲佛经。 终生不改当日志, 心向灵山度生灵。 (四) 身残志坚沐圣恩, 弘法讲经在天门。 报恩堂上聆师训, 难报当年收养情。 自 嘲 行走江湖己成翁, 故土往来恋旧丛。 书画也曾混口饭, 文章取舍不贪功。 亡羊补牢非是晚, 虚竹也知空腹寒。 如烟往事惧妄却, 心底无私天地宽。 重走岁月己无心, 世事艰难要登临。 花眼难辩文和字, 白发迟缓强为行。 上下两代须抚养, 昼夜还要勤耕耘。 贫瘠砚田不敢弃, 舍辛茹苦度日月。 雲臺山人诗抄 (一)天门山即景 馒头嘴上望冀城, 北山环绕渭水临。 楼云林立山川秀, 姜维家乡笑盈盈。 春山荡仙气, 秋水映佛心。 白云绕山巅, 红梅照神灵。 春雨润神州, 白云锁山头。 古松伴般若, 幽鸟鸣真如。 登高攀天门, 遥望古冀城。 高楼层层起, 繁华锦绣中。 喳喳喜鹊叫, 竞是儿时音。 寻声望倩影, 别有故乡情。 风飘贝叶悠悠, 地湧金莲寂寂。 飞入毗盧胜界, 冲开华藏金天。 (二)雪岩山即景 朱山石鼓雪岩, 点击同歌盛世。 抚琴渭水南溪, 伴奏共颂太平。 仙崖连渤海, 千叶随日出。 圣母度凡心, 孝道伴潮升。 戏 为 五 首 (一) 童年还在梦中留, 不觉已过天命头。 吃慷咽菜都经过, 细米白面也未缺。 破帽遮头过闹市, 残墨贱纸漏风流。 躲进陋室把字练, 管他冬夏与春秋。 (二) 辛苦学书四十年, 未今仍然门外汉。 兴时提笔风云卷, 愁来更觉屋漏寒。 忙在袖筒练笔意, 闲卧沙滩握笔椽。 辛勤耕耘不结果, 黄庭卷上留墨团。 (三) 曾入黉门学书卷, 含辛茹苦不计年。 无情白发两鬓斑, 蒙垢余生忆苦酸。 遥望残阳落西天, 夕照青山留画卷。 我欲提笔斗胆写, 留些翰墨觉心宽。 (四) 山阴道上拜书圣, 鹅字亭前悟笔风。 虔心膜拜溪边走, 胜似当年永和人。 (五) 晨曦初露到城南, 健步直奔天门山。 将军岭上一声吼, 吐故纳新迂回间。 (六)、“四月八”观书画 自古穷文富武传, 谁说书画不变钱。 观见同道辛苦样, 心酸怎知学书难。 洛阳纸贵天下传, 此地已觉不新鲜。 奉劝潜心把字练, 走街窜巷度余年。 穿越千年去天门山,吹吹宋朝的风 昨夜一场细雨,梦回大宋近千年,梦中牡丹仙子,醉里红粉佳人,曾经美人倾国,牡丹花开惊满城,遥望天门春哓,似在若隐若现。 农历三月的冀城大地,春色正浓,借着甘谷县一年一度的“三月八”春游会,踏春访讯,赏千年牡丹,临近天门山,远远便感觉到了宋朝的风。 宋朝牡丹,位于甘谷县城南天门山巅泰山庙内,栽于宋仁宗天圣年间(约公元1023年)距今约 993年,至今根深叶茂,花香色艳,秀韵多姿,挺拔有致,国色天香,历代诗人吟咏者众多,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清乾隆《伏羌县志》艺文卷中有淮海续缙《伏羌杂记》诗中以“色欲天仙艳,红归芍药妆”咏唱当时盛开的牡丹。 丙申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天齐仁元圣帝寿辰,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人如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进入泰山庙山门,首先帘入眼帘的是嘉庆殿、惩恶厅、关圣帝君殿和马三将军殿前正在盛开的牡丹,迎风招展,遥遥相对,一对重檐歇山仿古香炉气魄大方。抬阶而上,彩门巍峨,上悬“五岳独尊”舒体大字格外醒目,穿过廊门,捲棚、东岳大殿迎面扑来,庄严肃目,神圣威严不可侵犯。曲径能幽,廊迴路转,配殿屹立,在大殿和配殿中间有一天井,称“洞天”,两株大宋朝的牡丹一大一小,大的高三米,顶围两米,如伞盖,遮天敝日,正在盛开,争奇斗艳,如诗如画。春色正好,牡丹正傲,烧香的,观赏的络绎不绝。一阵清风吹过,环佩叮当,牡丹婀娜摇曳,此时此刻,真想穿上宋朝的服装,梦回千年的大宋朝,见见大宋皇帝赵匡胤的威仪,三关大帅杨廷昭的忠贞,铮臣包文正的铁面无私……。 一路行来,殿宇巍巍,山花烂漫,敢于牡丹争娇艳,不仅有各色的牡丹,还有各色的笑脸,陪着老人,带着孩子,每个人眼里有花有美有情有义。 天门山上不但牡丹有“六奇”而闻名,而且神奇,山奇,人奇。千百年来的世事变迁,宋朝牡丹见证着冀城大地的风云变幻,人事苍桑。当你坐在天门山,方丈师傳会给你拿来喝茶用具,此时蜂窝煤炉中炉火正旺,架上茶罐罐,盛上蛤蟆口里的水,下上乌蒙山顶茶,水沸茶滚,茶在扑腾扑腾地响,你在一口一口地喝,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听着方丈师傳娓娓道来,此情只能此间有,人间何时有几回! 一奇此牡丹为碧霞元君所栽。相传自从武成王出五关来到西歧,一晃几千年过去了,到了大宋朝天圣年间,碧霞元君思乡情切,有一天,元君打坐在天门山巅,仰观宇宙,俯察山河,观见老家河南牡丹盛开,繁华似景,有了想去老家看一看的想法,一朵祥云驾到古都洛阳上空,正好被牡丹仙子撞见,就问,娘娘这是去哪里呢?娘娘一想起朝歌摘星楼之事,不觉泪流满面,细心的牡丹仙子看出了娘娘的心事,就说,娘娘何不带上家乡的牡丹栽在哪里,想家的时候看上几眼。元君一想也对,就带了几株回来,栽在配殿前面,从此,这株牡丹就在陇上冀城生根开花,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给元君解了思乡之愁。 二奇是同株异花。天门山上的这株牡丹盛开时,而且有时是荷花型,有时是莲花型,独居群芳之首。 三奇是白天盛开晚上睡觉。这株牡丹白天盛开,娇艳无比,供人们欣赏。到晚上十点钟后就撮合,好象美人睡觉。 四奇是花恋故土,异地不活。天门山上的牡丹只有在天门山上能移活,移到别的地方,虽悉心呵护,但花终不受,竞抱枝枯死。 五奇是同株异色。天门山上的这株牡丹在盛开时,正面是紫色,背面是白色。 六奇是“花开知事”。从老一辈就流传看“花开知国事,花盛则年丰,花衰则年欠”的说法。 神奇,天门山是甘谷县主山,冀城屏障,天门山上的泰山爷是“五岳独尊”、“正座天门”,有求必应,奇灵无比。 山奇,天门山拔地而起,横亘于县城南,山势巍峨,连峰叠嶂,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山势独立,三峰挺拔,宛如笔架,为县城屏障。 人奇。天门山住持释本继法师,幼小出家,释门高僧,为天门山的建设挺尽毕生心血,为重现“天门春晓”景观不遗余力,九十六岁无疾而终。现任住持释觉苗法师,继承师父衣钵,苦心经营,先后修建了惩恶厅、嘉庆殿、关圣帝君殿、马三将军殿、山门。在师傳园寂十周年之际,修建祖师塔,重现古刹“报恩寺”,为天门山泰山庙,报恩寺的建设倾注心血。正因为天门山上有宋牡丹如此多的传说和奇特之处,才使得天门山远近闻名,游客慕名而来。 春光正好,心情正好,在泰山庙,拜神灵,赏牡丹,观游人,有搞书画的,有烧香叩头的,有跳舞唱歌的,有大人,有小孩,有情侣,有商贾,那一刻,愿时光静好,你好他好万事安好! 春己深,夏将至,时光易逝,年华岁月,牡丹开了谢了,年年岁岁花相似,时光来了走了,岁岁年年人不同。侍来年花开,同君共赏牡丹可好?同游天门山可否? 青海行 出甘谷县西门,沿国道316线往西行,渭河两岸,南山雄秀险峻,石窟走廊尽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像山石窟,而后有老君洞石窟,显龙洞石窟,马务寺石窟,雪岩山石窟,朝阳洞石窟,这些石窟象一座璀璨的明珠,给华夏第一县增添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话题。过盘安,到达武山县境,沿连霍高速一路西行,鸳鸯镇,文峰镇,陇西县城,转瞬即过。陇西通安驿就在眼前,这是古代的一个驿站,秦腔《杀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马鞍山隧道将通安驿川和定西川的距离拉得更近,汽车奔到古安定地界,定西市这个苦甲天下的陇中如今变成了高楼林立,洋芋基地。十八里铺,谗口,这些如诗如画的地名,给人许多遐想,如痴如醉。白虎山隧道,穿越的白虎山,于大唐征西元帅薛仁贵结下了一段姻缘,在白虎山上,有一座庙,供奉的就是薛仁贵,相传薛仁贵就是白虎星下凡,是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征西的,是唐太宗的应梦贤臣。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仿佛听到了大唐的征西铁骑,浩浩荡荡,旌旗列列,遮天敝日,所向无敌。不一会,就到了榆中县的接驾嘴,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薛仁贵为军中元帅,程咬金为先锋,榆中的百姓黄土垫道,清水洒街,接皇帝西征,故称接驾嘴。沿国30线继续西行,兰州到了,古金城,甘肃省的省会,两山夹一河的山水新城,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越红古海石湾,就到了青海省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沿湟中河北上,这里是青藏高源,唐蕃古道,跨乐都,经平安,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崛起在青藏高原上,这就是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取西部安宁之意。第一天的行程就这样尘埃落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夜塌三江源宾馆。 青海行之二:过古鄯驿 西宁的隆冬,特别的寒冷,凛冽的寒风似乎一点不顾及出门人的感受。早晨起来,漫天的雪花飘飘洒洒,害怕雪大路滑,随便吃了点,就急着赶路,沿京藏高速一路东行,跨州过县,到了青海省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沿川(民和川口)官(民和官亭)公路南行三十公里,就到了民和县古鄯镇,也就是古鄯驿,千年古驿站,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现存的古城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横在马路中央,雄伟壮观,仿佛看见了当年的大唐盛世,古道上,战马奔驰,或是送信的邮差,或是皇上的八百里加急,或是边关战争紧。回荡在耳傍的驼铃声,不绝与耳,过往的客商,相互问候,打问路况,寻问行市,相逢路上话春秋,不愧是大唐盛世图也。訖立在东街的万寿寺和城隍庙,叙说着当年的辉煌和壮观。矗立在北街的古驿站遗址,也在叙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似乎也在证明着当年的一切一切,邮差住的地方,驿丞住的地方,客商住的地方,草料棚,马厩,保存完好,看后真乃是大开眼界,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高科技的通讯设备以及发达的交通工具,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带着满心的欢喜和回味唐朝的感受恋恋不舍的上路了,古时的唐蕃古道被现代化的柏油马路代替了,飞奔的战马被四个轮子的汽车代替了,鸿雁传书被电话短信代替了,满目的苍山随着路途的沿伸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山水相连,永不变替。汽车在不停地飞驰,山水在不停地变化,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帘,过村过庄,村村都是整齐的新农村,庄庄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面,老人安逸,年轻人活跃,小伙子英武,大姑娘俊俏,敢与城里人比媲美,真乃是农村盛世图也! 下午三点多,到了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过黄河,就到了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这两个镇隔河相望,一面是青海的官亭镇,以土族为主,一面是甘肃的大河家镇,以保安族为主,两省一河分治,和睦相处,中华大家庭世代融合! 青海行之三:河州地界 青海之界随着东渡黄河,已经结束了。入甘肃的第一站就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所管辖的大河家镇,这里是古唐蕃古道重镇,著名的黄河古渡————临津渡就在此处。遥望对岸青海管辖的官亭镇,看着甘肃管辖的大河家镇,真是浮想联翩,中华一统大家庭,各个民族和睦共处,深感共产党之伟大。漫天的大雪下个不停,赶路的行人急急忙忙,我也不例外。催车紧赶慢赶,当翻越乩藏山时,鹅毛大雪迎面铺来,望着银装素裹的大山,无限兴奋,看着积雪的路面,愁锁眉山,海拔3541米的乩藏山如何翻过,硬着头皮往前走,车行在积雪半尺的路面上吱吱响,我的心一瞅一瞅的腾腾跳,忽然一条隧道横在眼前,仔细一看,乩藏山隧道映入眼帘,呀,不翻山了,救了命了。乩藏山隧道全长5.4公里,不一回出洞了,积石山县城就到了。积石山县属临夏州管辖,唐武德二年,置河州。积石山,藏名阿尼玛卿山,意为黄河之祖,又称玛积雪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积石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古老年月里,万物在大地上欢腾看,生长着,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惊散了欢乐的人群和奔跑的野兽,甘肃青海交界处的一块天塌下来了,人们都惶惶不可终日,纷纷请女娲娘娘补天安地拯救万民,女娲娘娘答应了人们的要求,将天青蓝色的石头搬到天塌陷处,在甘肃临夏和青海循化的交界处开始炼石补天,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女娲娘娘补好了天穹,将剩下的大石头堆成一座又高又大的石山,这大山上堆积的石头跟天穹颜色一样,青蓝蓝的,而且随着日出日落不断变化着深浅不同的色彩,后来人们把这坐大山叫积石山。美丽的传说终带有神秘色彩,但现在的积石山县城确实漂亮,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房,尤其是用各种五颜六色的石头堆积的各种造型妙趣横生,使人流连望返,心旷神怡,东乡族姑娘佩戴着的装饰在华灯初上的大街上流光溢彩,保安族小伙脚蹬马鞋,身佩保安腰刀,雄赳赳,气昂昂,迷倒了多少妙龄女郎,撒拉族老阿爸的旱烟锅确实给人带来了遥远的记忆。本想住在东乡县城,好好欣赏一下异族风情,但天公不作美,雪越下越大,就急着赶路了,下一站,临夏市,还有三十多公里的车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急行去赶路。 青海行之四:渭河源头之鸟鼠山 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市出发,沿兰临高速东行,过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临洮县,风尘仆仆,经渭源县会川镇,到达号称华夏母亲河的渭河发源地———鸟鼠山。 鸟鼠山位于渭源县城八公里处,海拔2423 米,渭水发源地,属西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山海经》称“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边塞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书记载“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她以博大的胸怀,把周、秦、汉、唐等八个王朝推向了历史颠峰。鸟鼠山宛如巨龙,昂首屹立蜿蜒东去,南倒密林深处三眼清泉涌出,形成“品字泉”,泉旁建有“禹王庙”,以纪念“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鸟鼠山位在陇西黄土岭谷区,位于高源,山大沟深,黄沙滚滚,树不高大,细小密林,不适宜鸟儿在树上筑巢垒窝,鸟只得用鼠穴营巢下蛋,而鼠以鸟为它们报警,谨防老鹰侵犯,鼠在穴内,鸟在穴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鸟鼠同穴”景观,千百年来,这种神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访古探胜,吟诗作赋。 渭水流经八百里,孕肓华夏五千年。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渭河正以她博大的胸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鸟鼠山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穿山越岭,滋润着两岸华夏儿女朝着伟大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青海行之五:渭源县城赏灞陵桥 渭源县城依渭河两岸发展。渭源县城南,在渭河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紫红色曲拱单孔,像一彩虹横跨渭河上,是渭水第一桥,是国内目前仅存的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取名灞陵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年来,历代政要,文人墨客,都题字赋词。从正门望去,首先是启功先生书写的“灞陵桥”三个大字,蓝底金字,顿觉满桥生辉,然后是蒋介石题写的“绾毂秦陇”四个楷书,柳体,刚劲有力,再就是左宗棠书写的“南谷源长”四字行楷,风流倜傥,彰显一代名将风采。从南门望去,有民国著名的兰州书法家裴建准书写的“灞陵桥”,红底金字,熠熠生辉,在走廊上有于右任书写的“大道之行”四个魏体大字及墙壁上的“渭水长虹”。由于桥封,不让人走,只供参观,但能窥视一二,简直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博物馆。 到达渭源县城时,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新开辟的“灞陵桥”公园,游人熙熙攘攘,虽然是隆冬时节,但爱美的大姑娘依然风姿卓婷,渭水河道的冰上,积雪厚厚,一对情侣借着暮色,排情侣照,姑娘穿着白色,站在凛洌的河道上,暮色,白雪,白冰,白纱,冰清玉洁,融为一体,真乃是美丽冻人也。 写到此,吾的“西行漫记”就算告一段落,暂时停笔,写的不成体统,走马观花,但终归是所见所闻,纵横两千多公里,跨州过县,真是:才饮西宁水,又食临夏饭,千里行程一瞬间,只把江山观,一路风雪壮色,满山牛羊壮胆,黄河边上一声吼,行人注步静看,似疯人似傻人,任由你评判。纵使千古英雄到此,一片雄心,只在酒壶中? 丁酉正月初五畅想曲之 哪庄哪人哪影子 说起董家湾这个小山村,它确实与众不同,主山发源于通渭县的麓麓山,绵延几百里,与秦安县境的高庙梁会合,到珍珠山戈然而止,象佛祖端坐,坐西朝东,一条梁象佛祖的左腿,庄上人叫青龙山,一条梁象佛祖的右腿,庄上人叫白虎山,西小河绕其南,在庄之下,村庄正好坐落在佛祖心窝处,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青龙山象一条青龙直入西小河,真乃“青龙戏水”,在龙的脊背处,有一凹岘,叫红土岘,两边杨柳垂青,中间红土焰焰,小时用红土泡成汁,能写字,常在石板上练字,那时没有毛笔,将苜蓿根砸烂,扎住,就成了毛笔,练得不亦乐乎。白虎山昂首,头上有一元嘴,旧时有一庙宇,称为白马庙,供奉着双庙嘴白马大王,很灵验。更为奇特的是有一老虎崖,悬崖百丈,有一株梅花,每当寒冬腊月,傲然开放,真乃“傲雪迎春”,小时常去观看。西小河,又叫罐岭河,河中间有一四方四正的璇窝,老人们叫“干锅儿”,说是将洋芋沉到干锅底,过一会就熟了,很神奇。还有一笔架山,相传是汉钟离所留。在一个积缘善庆的日子,我去甘谷金山的张家岔,主人盛情,晚上留宿,在和主人闲谝时,主人听我说话有秦安腔音,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村唱灯戏的是秦安人,很想念,竞说是“王圆头的文,王大头的武,安二爷的板胡老颉的鼓”,说着无意,听着有意,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主人说的这些老艺人,就是董湾村的,其中就有我的父亲,主人称的安二爷。怀着袒特的心情和主人谈起往事,主人说得一五一十,言谈中说是有当时的录音,是录在钢丝带上,很珍贵,盛情的主人拿出来给我听,唱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听得入了迷,父亲的板胡真是拉得好,我还是头一回听,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给来一个“音配像”哪才叫绝了。灯影戏就是牛皮灯影子,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这些老艺人能活到现在的话肯定是非物质文化传遗人。尤其是人称王大头的,是我六舅爷,不但戏唱得好,而且牛皮灯影子打得也非常好,人物形象传神,惟妙惟肖。据当时人讲,刚解放的时候,要演现代戏,六舅爷就做了一副,演的戏是描写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其中几句我还记得,“固关峡打一仗旗开得胜,歼灭了国民党百万雄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解放了中国当家做主人”,我真是服了。在甘谷一带长演不衰,受到了当时甘谷军管会的表彰奖励。转瞬间五六十年过去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也越来越浓,谨以此,就算是对父亲的怀念了。 雲梯栈道可通天 ————记马务寺石窟 马务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大像山镇马务寺村南的马务山上,距县城七点五公里,开凿在距地面150米的悬崖上,现存34个洞窟,东西走向,呈线形排列,型制皆为方形平顶。除三个洞窟有清代所塑玉皇大帝、金童玉女,观音菩萨和三官大帝及部份壁画外,其余皆为空洞。就洞窟型制而言,开凿年代不晚于唐代,从中间最高层洞窟内存石刻“棠芹偏洞”字迹来论有魏碑笔意。明清又进行了整修,后因战乱频迭,多为乡人避难所用,但早期石窟的风貌犹存。 在甘谷石窟中,以大像山石窟最为著名,以马务寺石窟最为险绝。从山下向上望去,马务寺石窟尽收眼底,山势陡直,曲折迂回,万仞笔立,半壁而挂,似无路可达,然沿崖壁羊肠小道攀旋而上,其险临目,距山脚一公里处为石窟山门,简陋而立,有山野之气。步入山门,群窟悬壁,其险至极,不禁使人对古代工匠的胆魄肃然起敬。从山门往东三十多米为三官大帝石窟殿,石窟宽3.2米,进深2.6米,高3.6米,窟内塑天官、地官、水官坐像,即尧、舜、禹三圣,像高1.6米,肩宽o.6米。三官殿向东五十米为观音石窟殿,道路更为崎岖险峻,窄处不过尺,只能侧身贴崖才可缓慢通过,观音石窟殿座南向北,窟前为木构大庑顶,窟门顶悬“慈航普渡”四字,原在观音石窟殿门侧墙上有古人题诗,文革后期还在,不知何时被人盗去,可惜,可惜。在观音塑像下方有一洞,传说深不见底,通四川峨眉山,峨眉山撬钟都能听见,现在己封住。观音石窟宽3.46米,进深2.2米,高2.52米。观音坐于莲台上,像高1.46米,肩宽0.46米。左手施触地印,右手施无畏印。窟西壁画为四幅观音菩萨救难感应彩绘壁画,窟东壁画为四幅西天取经彩绘图,壁画有明清风格,较为珍贵。观音石窟东行二十余米,为玉皇石窟殿,为下大上小的天然石窟,窟宽3.6米,进深2.6米,高3.3米正窟塑玉皇大帝,头戴九珠双龍冠,坐像高1.72米,肩宽0.6米,左侧金童手持令旗,右侧玉女左手执印,右手持剑,同高1.16米,肩宽0.3米,造像栩栩如生,神龛绘有祥云、仙鹤、莲花、牡丹、喜鹊。两面龛墙上画有天王像及文武三师朝玉皇壁画,顶上有祥云等。在此窟前放眼北望,渭川景色映目爽心,心旷神怡。 岁月沧桑,马务寺石窟由盛到衰,逐渐演变成乡人避难之场所,洞窟坍塌,塑像剥落, 境遇好不凄凉。时至二O0八年,有善男信女发心发愿,对马务寺石窟进行维修,在广大村民及马务寺村,张家井村,土堆村,艾家坪村,石家大山上村,陈家那面村等村的支持下,历时五年,一分一分地湊钱,一角一角地化缘,背砖,背砂,背水,背料,先后对玉皇石窟殿,观音石窟殿,三官石窟殿进行了整修维修,从二0一三年开始,三年时间,一条崭新的石窟云梯巍巍屹立在马务山上,山上山下,道路宽畅,台阶梯段,走在上面,真似步入云梯。从山下到山下的一段,曲折迂回,莲花坐上立着石柱,石柱上刻着捐助着姓名,取名“功德柱”,在每段转弯处的石柱上刻看名人名言,在游人上山之时,既能观看捐助者芳名,又能欣赏到至理名言,名家书法,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在山腰和山巅上,建有凉亭,取名“忠义亭”、“望云亭”,纯石仿唐,六角飞翘,精美别据,巍峨大观,山、路、柱、亭相映成趣,诗、文、词、赋相得益彰。在通广渠上,建有景观桥,小巧玲珑,取名“祥顺桥”,喻意吉祥如意,平安顺利。如今的马务寺,天堑变通途,每逢初一十五,上山的香客,络绎不绝,扶老携女,向往寄托着心中的密秘,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马务寺石窟的建设者们明白,现在刚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二步三步甚至千步万步还等着他们去征程,纵使前面的路再艰难,他们会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相信明天一定会美好。 作者简介 安金星,字太白,号云台山人,耕云种月轩主人。男,汉族,甘肃省秦安县人,现居甘肃省甘谷县。一九八二年七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一九九七年七月毕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欧阳询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天水姜维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谷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谷诗词学会会员,甘谷姜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国画院西北画院理事;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展第二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毕业汇报展三等奖,优秀学员汇报展优秀奖,入展第二届“義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第四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佳作奖,入展第二届全国草书展,入展第四届全国展。书法论文发表于《书法报》、《书法》、《中国书法》、《甘肃日报》及《天水日报》,诗词散文发表于《中华诗刊》、《散文》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