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记者调查了杭城一些小学,发现不少小学从自身的特色课程和学生需求出发,已经有各种设置长短不一的课程时长,让原本“一刀切”的40分钟,有了不少更符合教育规律、更为人性化的伸缩变化。 “伸缩课时”是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产物,更有前瞻性,具有人性化的思维模式,拒绝“一刀切”的方式。它不仅从科学性角度论证了课堂效率和课时安排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原理应用于实际课程教学中,这是一个创新,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科学的创新。 从教育输入输出角度来说,伸缩课时,能让孩子不累地学习,出发点是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伸缩课时”目前来说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它是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具体课程课时怎么伸缩?伸缩多少?这个效果如何?评价效果又该有何标准?这就需要站在第一线的教师们不断汇总信息不断的改进。课改不只是一个形式,也不只是改一次,它需要多次的试验,在符合具体情况下,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从本质上来说,“伸缩课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拒绝一刀切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结合并要能够符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弹性的课程安排。那么,这就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同、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等等,那么这些学生在分到同一个班级时,接受同样的课程课时安排,那么这是不是也算另一种“一刀切”呢? 其实现阶段学校关注的是不同课程属性(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安排,从大的层面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课改中从来就居于很高的地位。但相当的时候,这种理念的体现往往只流于形式,例如在初、中等教育中曾风靡一时的“选修课”环节。教师真正讲授的内容有多少,一学期真正安排学生上选修课的时间有多少,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目前来看,杭城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趋于多样化、社会化。 “伸缩课时”这仅仅只是一小步,从课改的指导意见来看,跨年级、多学期等方面的探索还未落地,不过,以现在的安排,有理由相信课改会走的更远。 可以这样说,“伸缩课时”让教育拒绝一刀切。杭城已经成功迈出一步,究竟能在课改中走多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来源:蒲公英评论 林曦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