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教育厅出台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今后,贵州省高校课堂将全面安装监控系统,以此监督提高老师教学水平。(11月22日 贵阳晚报) 运用技术手段来督促教学、完善管理,无可厚非。事实上,高校教室里电子眼早已不是客人,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纵使被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也早就习以为常。应该说装与不装已不是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安装之后该如何科学正确、合理合法使用的问题。 在此之前,不妨先厘清一条贯穿始终的矛盾即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一方面,这是公权。学校在教室内安装摄像头,是行使法律赋予管理权的一种形式,并且这种做法的初衷,无论是方便教学还是维护安全无疑是好的。但另一方面,持反对之声的人士还是觉得即使放在课堂,学生、教师的隐私权也会受到侵犯。因此,谈论合理合法使用问题实际上是寻求公权与私权两端平衡与冲突的化解之道。 但到目前为止的操作实践来看,大学一向只追求标配、注重安装,而忽视了后期的维护使用,更遑论出台安装使用的统一规范。在多数学校,与户外要道的监控相比,课堂上的摄像头多数时候,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往往在睡大觉,几乎沦为了摆设,只有在关键的大型考试前才开启使用,这难道不是财政资源的巨大浪费吗?因此在决定是否安装、安装多少等问题之前,不能一味拍脑袋,也需要制度约束,不仅要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还要对课堂安装必要性、科学性进行论证,以及考虑购买设备型号、数量、是否合法正规等因素。 同时,还应充分地做好宣传,告知学生、教师摄像头的具体位置、开启时间、谁有权查看、监控资料的用途等具体事项,以消除学生担心隐私、教师担心知识产权被泄露的疑虑。 在投入使用后,更要对监控范围和监控资料的使用作出严格限制,通过建立建立信息使用登记制度、监控资料传播制度、人员培训保密制度、事故追责制度等明文规定来避免技术的它用或滥用。因为监控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取代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如果一味仰赖与摄像头管理,不仅严重与基层脱节,更可能让原本信任、尊重、宽松、平等的教育环境荡然无存。 总之,教育工作者在引进先进技术来管理时,必须提前对潜伏的风险做好充分的预估,不能一味迎合上级要求而忽视下级诉求,把学生和老师作为假想敌。这样简单、粗放的治理,必会不得人心,并进而造成投入使用的技术遭遇囊尾,因为只有黑夜时才需要一双“黑色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