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与我》英国驻清外交官巴恪思男爵回忆与慈禧六年情史
时间:2012-01-16 00:56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伊飞扬 点击:
次
本书是英国人埃德蒙巴恪思男爵于1944年辞世前写成的一部手稿,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已出版本书的繁体中文版。但凡读过此书者,惊叹为奇书者有之;斥它无耻者有之;赞它描摹世态,见其炎凉者有之。有称其基本上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亦有指责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伪
本书是英国人埃德蒙•巴恪思男爵于1944年辞世前写成的一部手稿,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已出版本书的繁体中文版。但凡读过此书者,惊叹为奇书者有之;斥它无耻者有之;赞它“描摹世态,见其炎凉”者有之。有称其“基本上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亦有指责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伪造证据,欺世盗名”,伤风败俗的。本书译者王笑歌认为:清代末季既是多欲之秋,也是多事之秋。《太后与我》所叙述的故事,以慈禧一身所系,从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入京、珍妃之死、西行逃难,到宫廷起居、光绪幽禁、光绪和慈禧之死、东陵被盗,无一不引人注目,这些不仅是当事者的存殁悲喜,更是中国亿万小民命运改变的源头,“作者以接近政治最高层之利,在书中或直接白描,或透过相关人物口述,为诸事提供了真切的细节、独特的视角”。鉴于此稿出自一位那一时期确实在中国北京生活过的英国爵士、学者之手,其中许多情节的真实性尚不可考,但对于历史,永远都需要有正视的勇气与不为所惑的鉴别能力。对于书中为了情节连续而保留下的少部分关于宫廷性乱、同性恋等的描写,相信读者能用理性的眼光辩证看待,真正体味在学术化文字的严肃难近和娱乐化文字的荒诞无稽之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作者的视角把它作为了解清末人情风俗的参考。相信拿起这本书,任何一个读者都会问:是真实的,还是胡编的?作为私人写作的历史,加之作者追忆时记忆的失误,书中颇多记载与官方历史所记录的大相径庭。书中所记载之事大多打破常人所想、所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多层面的人文与艺术价值还是需要读者去发现,去考证。
作者简介
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爵士(SirEdmundTrelawnyBackhouse),1873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里士满(Richmond),祖上是曾经显赫的奎克(Quaker)家族,后就读牛津大学。1898年,巴恪思来到北京,由于精通汉语、蒙古语和满语。1903年,满清政府擢升他为京师大学堂(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一年后成为英国外务处专员。1913至1922年之间,巴恪思把大量珍贵的中文印刷书以及部分卷轴和手稿,都捐献给牛津大学博多莱安(Bodleian)图书馆。巴恪思1944年1月辞世于北京,在临终前一年,他完成了自传体著作《太后与我》。在书中,巴恪思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他在清朝末年寓居中国的生活。巴恪思身故后,《太后与我》的手稿由其友人贺普利(R.Hoeppli)医生转交给牛津大学博多莱安图书馆保存至今。
作者:[英]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爵士
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36元
出版日期:2012-01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