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看千本杂志 不如读拜伦一行诗
时间:2011-10-22 00:43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广州日报 点击:
次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和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
书摘
大约是在20岁的时候,我的阅读经历才真正开始,当时我喜爱文学,而且准备写作,就去阅读很多文学著作。那是19年前的事,当时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被介绍进来,很多中国的现代和古典文学作品重新出版,还有文学杂志的不断复刊和创刊。我一下子从没有书籍的年代进入到了书籍蜂拥而来的年代,令我无从选择,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去阅读什么,因为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毫无阅读经验的人。
这时候我无意中读到了美国
杰克·伦敦的一段话,我已经忘记了原话是怎么说的,只记得杰克·伦敦这样告诉喜爱文学的年轻人:宁愿去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
我当时相信了杰克·伦敦的话,此后我很少去阅读杂志,我开始去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杰克·伦敦也正是这样的意思,19年以后的今天,我坐在这里写下这篇短文时,心里充满了对杰克·伦敦的感谢。我觉得自己20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地去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应该相信历史和前人的阅读所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上当,因为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灵魂的漫长旅程。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
比如,维克多·雨果用简单的诗句向我们描述了心灵的面积究竟有多少,他说: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约翰·堂恩的诗句为这宽阔的心灵又注入了同情和怜悯之心: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
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作者小传
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著名
“大字报是我最早
接触到的文学”
余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活着》,近十年来重版20多次,几乎制造了中国当代小说在全球读者的一个奇迹。
1960年,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余华回忆说:“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
“在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我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那时候我已经在念中学了,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个来小时。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
1977年高中毕业后,余华待业在家。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后,他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星星》。
余华的创作,曾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在1991年到1995年的短短5年时间里,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三个著名长篇。
1995年之后整整十年,余华没有新的长篇小说问世。十年间,这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有才华、最有成就的”
仿佛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余华从35岁变成45岁,无论是对于一个
还是一个男人来说,这十年都算得上是“黄金时间”。但余华在他的“黄金时间”里几乎是沉默的。他先后废弃了3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在一段时间里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焦虑得满眼通红,直到2005年长篇小说《兄弟》问世,好评如潮。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