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谈论国民性的《不淡定的中国人》近期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隆重出版。 什么是不淡定?书的封面上说:淡定就是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是内心到行为上的从容与平和。所以,不淡定就是与之相反的,争,抢,浮,躁,体现在行为上,就是随处可见的插队,闯红灯,炫富,没有时间观念等等。 梁实秋早早地发现了中国人这种种表现,他用他颇具代表性的雅致风格,将这些表现一一描绘出来,然后分布在不同的文集里。之前人们总是标签化梁实秋,认为他只能是雅士,只能写一些谈生活谈修养的文章,而实际上,梁实秋更是一个著名的批评家,他曾经与鲁迅进行了一场为期九年之久的笔战,引起了当时国内外文坛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梁实秋写批判,纵然不强于鲁迅,至少也能平分秋色。 此次结集出版梁实秋的文章,在于将梁实秋的形象立体化,在于发掘出梁实秋文章中除却雅致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这次出版意义重大。 鲁迅太狠,柏杨太损,梁实秋恰到好处 谈到国民性的问题,总是绕不过两个人,即鲁迅和柏杨。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其标志性的杂文影响了一个时代,其对国民性的刻骨分析,亦让很多人固化了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以及鲁迅自己——中国人就是奴性,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后来,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出世,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认知,终于有了明显的刷新,然而其定义的核心“丑陋”却也让其陷入极大的争议之中,支持他的人说他一针见血,反对他的人说他用词太损,过犹不及。 而《不淡定的中国人》则以梁实秋之笔,给中国人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不是奴性,也不是丑陋,而是不淡定。不淡定这个定义其实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单纯看很多中国人的行为,比如插队、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大部分都是亏于小节,并非大是大非不可饶恕的错,这些,无论如何是无法定义为奴性和丑陋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将梁实秋谈论国民性的文章结集出版,将这种国民性定义为不淡定,既符合国民性本身的表现,也契合梁实秋文字的风格,确实是恰到好处。 当年?当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对镜自省 《不淡定的中国人》里收集的文章,有的是梁实秋写于民国时期,有的写于建国后移居台湾,还有的就是后来写于国外的部分,年代跨度比较大,地域跨度也比较大。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更能证明梁实秋笔下的人物其实具备更多的样本,其观察下的人物既具备代表性,又具备多样性,无疑使得他笔下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评论更具说服力。辅之以梁实秋雅致、淡定的文笔,他写出来的话,讲出来的道理,便更容易被人接受。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不淡定的中国人》为镜,可以让我们知自我,三省吾身,进而改进自我,甚至改进社会。所以说,从这个层面来看,《不淡定的中国人》的出版,更具备巨大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