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21日是第二个国际幸福日。知道这个日子的人越来越多,幸福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幸福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致力于提升全民幸福力的《幸福直通车》系列是清华社的优秀品牌,去年出版的第一辑在国际幸福日受到了热捧。其中《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幸福的能力》均为年度优秀畅销书。这套丛书是国际上唯一一套幸福系列丛书,并坚持每年推出一辑,应时应势,助力中国人的可持续幸福。2014年他们推出的第二辑,已经出版的《幸福的起点》、《幸福营销》和《自然生活》,即将出版的包括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的《吾心可鉴》《美者生存》,王薇幸福力导师,来自清华大学心理系的王薇华的《幸福力(修订版)》,韦志忠《生命中的贵人》等一批书。 去年,“幸福”被称为媒体的热门词汇。在国庆节和中秋节央视也策划推出了一个《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实现了很物质化的目标,温饱,小康,人均GDP,人们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至。很多人都在抱怨,抱怨工作不如意,抱怨朋友不体贴,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家庭不和谐;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有能力的抱怨,没有能力的也抱怨。人变得更加焦虑,不少人患上抑郁症。焦虑、不满成为人生幸福美满的大敌。幸福终究成了一个大问题。 幸福并不空,看似繁复,实则简易。它一定是某种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东西,打动了你,并让你感到温暖,是某种归宿。家是幸福之源,一个幸福的家庭可以造就好几个幸福的个体。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相似大约是他们都在爱的土壤中培育出来家风的大树。这颗大树历尽几代人的风霜,长得枝繁叶茂,后人乘风纳凉,也不忘记施肥培土。家风构成了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核心,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姚鸿昌先生在《幸福的起点》(收入《幸福直通车》第二辑)倡导大家以“家为中心,画好人生幸福圆”。他认为有了家道文化是构建幸福人生的基础,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对此我无比赞同。 有人说中国人不幸福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对于宗教是宽容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土壤;中国人对宗教是不依赖的。可是中国人不缺乏信仰,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它一直杂糅在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将给我们的老故事中,爸爸妈妈棍棒下的训诫中,镂在石碑、写在信纸上的家规中,在随处可以听闻的民间谚语中,在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中……是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滋养我们成长,塑造我们的心灵,并为我们划好做人的底线。所以,中国人自小就明白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仁、义、礼、智、信”,传承并颂扬“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我们讲究中庸之道,即懂得凡事应当适可而止;我们道法自然,追求天一合一的终极境界。中国文化把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都作了基本的规范,是引导人们和谐自我和外界的幸福之道。现在很多人大谈特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重塑中华文明,熟不知中华文明中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是“家训、家规”。如果我们失去它,就会失去精神血脉。 年轻的爸爸钱进在《中国式育儿》(幸福成长系列)书中,将自己的育儿生活真切地记录下来,在轻松现代的育儿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养料,培育幸福成长的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