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年过八十的资中筠,常以此语自称。对于资中筠这个名字,也许许多人很陌生,但如果看过她的履历,便只能叹一声”真乃奇人也!”早年,她曾做过毛泽东、周恩来的翻译,是《廊桥遗梦》的译者。只不过,对于这些响亮的名头,资中筠看得很淡,“我是做过这方面工作,但不是我主要的工作,一个人的身价不会随着他为之服务的人的身份而提高,我追求的是自己独立做出的贡献。” 近日,她的五卷自选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发式上,梁文道、阎连科等文化圈名人前来捧场。在这样一场开放式的讨论中,资中筠时而针砭时弊,时而漫谈人生,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特有的从容淡定。 谈文学 当下 缺乏对底层百姓的关注 著名 阎连科在评价资中筠的作品时说:“我们今天的很多文学,90%是垃圾,10%能看的作品中太注意技巧、情绪,而资先生在这方面从来不雕琢一个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简朴绝对是一种境界,需要时间,需要风雨,需要人生,需要读很多书理解和修养出来的。所以,没有技巧是最高的技巧。我们一生能够写出几篇很简朴的文章,达到一定简朴的境界,可能就非常值得了。”阎连科说,资中筠一生追求真实。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真实。 在谈到当代文学时,资中筠对阎连科的作品表示欣赏:“使我非常震撼的是,作为一个 ,对底层的百姓、对人民的艰苦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而且确实是用自己的心血在写东西,这一点是非常不简单的。”在资中筠看来,现在的环境对于 的诱惑太多,“除了考虑市场等等因素,许多 在写的时候有一种趋势,光想着自己内心的东西,像阎连科这样从农村走出来的 还对底层乡村父老们的苦难有着这么深的感受,。我觉得现在的 很多都是缺乏这一点的。”资中筠说,“城市的中国”和“乡村的中国”无疑是两个世界,“我们在这样流光异彩的大城市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受着这样的苦难,而且还能够把它写出来,对于这一点我很感动”。 谈翻译 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难的 而在《非常道》作者余世存看来,资中筠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真正的‘富家子’”:“虽曾失落仍能高贵,虽然峻急仍能优裕,尤其是能立足道统而能教训教化。她晚近的写作,是一种回归自我和文明常识的人生示范,是对当代汉语中暴发心态、投机心态、造论心态的校正。她对“独立”的珍爱,她的文字和人格尊严,传承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立法者们称道的文明精神:自作元命。” 虽然早年以《廊桥遗梦》等英文译著出名,资中筠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翻译家”。《廊桥遗梦》出版时,热度出人意料,与此同时,她花费多年写就的“正业”著作的命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她几乎不愿承认自己是译者,拒绝接受所有媒体的采访,事后,她解释:“之所以不愿意承认是译者,是因为它太热了,而我不愿以此出名。我做了那么多工作,哪本书都比这本重要。” 即便如此,资中筠依然很享受翻译的快乐:“我不是瞧不起翻译,我觉得文学作品的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难的,而且对两种文化、两种语言要求,确实是比较难。而且我在翻译《巴尔扎克》的时候也是一种享受,正好想出一个词对应的时候,我非常高兴。”(记者吴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