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今年9月18日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80周年。值此特别时机,生动再现抗战期间中国南方国统区军民抗日史迹的司马文森抗战纪实文学选《南线》隆重面世了。 中国共产党资深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著名 和外交家司马文森,在当年抗战最激烈的最后9年里,在他21岁至29岁期间,创作并发表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其中反映我国南方国统区,如上海、广州、南京、桂林等城市以及广东、广西两省军民抗日的纪实文学作品,就多达100万字。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南中国战场在这个悲剧而英雄的抗战烽烟中的事件与众生。 自全面抗战爆发,司马文森先后在上海、广东、桂林文化界救亡协会担任重要工作,并在中共南方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直接领导下,经历了四年的军旅生活。丰富的阅历,为他的写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素材。他在《粤北散记·题记》中写道:“我觉得我们这次的抗战,其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件大事中,每一片断、每一细节的记录,只要它是真实的,都足以作为历史纪念碑的珍贵材料。”他认为:悲剧的与英雄的,交织成抗战时代;许多英雄的事迹没有被全国各大报纸写文章捧过,却在民众的口中彼此传递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应该让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流失,即令是一些零碎的记录也好。抱着这样的想法,司马文森写作从不稍辍,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从1937年至1946年,创作了近400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纪实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我国 中,司马文森反映我国南方国统区军民抗战的纪实文学作品,无论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以及数量之多,均属首位。 司马文森的报告文学、散文、战地作品,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方式,在战时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至今仍成为文学史上有价值的战时报告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对促进我国文学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年代久远,“文革”又经历浩劫,司马文森的抗战文学专著均已绝版。经过司马文森的三女儿司马小莘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广泛搜集,日前,由司马文森的二女儿司马小萌主编、司马文森的四女儿司马小芹和司马小莘选编的司马文森抗战纪实文学作品选《南线》,由团结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发行,全书30多万字,是一本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珍贵作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对现实与未来。这就是今天出版司马文森抗战纪实文学选《南线》的初衷。 链接 司马文森(1916年—1968年):福建泉州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联”。1937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救亡日报》工作。1944年任中共桂北工委委员,领导抗日武装。1949年9月从香港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号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并出席开国大典。从1955年起,先后担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三司司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去世,年仅52岁。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这样写道:司马文森是一位报告文学写作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对抗战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他在抗战期间写了许多特写和报告文学,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特写、报告文学注重写人,表现手法类似小说;他摘取的是大时代急剧变幻中的某一片断或“细微的事件”,采取的是“散文形式”的写法,因此富有自己的特色。司马文森著述颇丰,主要有长篇小说《雨季》、《南洋淘金记》、《风雨桐江》,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折翼鸟》、《汪汉国的故事》,短篇小说集《一个英雄的经历》、《人间》、《大时代的小人物》、《危城记》,散文及报告文学《粤北散记》、《上水四童军》、《新中国的十月》、《彩蝶新中国外交官的海外散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