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播报> 书事书讯>

中国文学杂志重新洗牌 文学偶像取代传统 (6)

时间:2011-04-01 22:32 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新民周刊 点击:
18-30 岁的读者群。今年下半年,我们可能会再创办一本杂志, 14 岁以下更低龄的《最小说》的版本。低中高的年龄段,我们都有囊括。 新民周刊:你对韩寒创办的《独唱团》等其他文学偶像主编的杂志怎么看? 郭敬明:
18-30岁的读者群。今年下半年,我们可能会再创办一本杂志,14岁以下更低龄的《最小说》的版本。低中高的年龄段,我们都有囊括。

  新民周刊:你对韩寒创办的《独唱团》等其他文学偶像主编的杂志怎么看?

  郭敬明:我看得很少,张悦然的《鲤》以前看过一两期,饶雪漫他们的我觉得太低龄了,我看不下去。我看国外的设计杂志还看得比较多。

  用杂志平台汇聚人才

  新民周刊:通过《最小说》的成功,你的旗下也积聚了一些人气 ,他们的书也都非常畅销,在开卷的排行榜上,经常会有多本上榜,你觉得你们的小说受到如此大的欢迎,主要原因何在?

  郭敬明:写得好是第一位的,在写得好的前提下,还需要好的机遇和平台,我们公司扮演的角色就是,把这个作品尽可能地推广出去,但这个作品是否受欢迎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作品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公司虽然签约了七八十个(加漫画 可能还不止),也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很受欢迎,有的销量非常高,有的也就平平。所以我看关键还是作品的质量。在我们这个平台上,你能吸引多少人来读你的作品是你的本事。并且,我们和谁签约也是看他的潜力,并不是在《最小说》上发过小说我们就签约。

  新民周刊:你觉得你们这些青年 的成功会改变中国文学整体的状态吗?

  郭敬明:改变中国文学的状态谈不上,我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平台。中国有很多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但是茫茫人海,没有人发现他们,如果是自己拿着稿子去找出版社,经常的结果是四处碰壁,出了书的也如石沉大海,我们所做的,就是要为他们铺平一条道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去创作,我们公司有足够宽广的平台,可以让他们的作品给其他更多的人看到。

  新民周刊:你《岛》时期的合作人Hansey出去高调创办《爱丽丝》杂志,现在又回来和你合作,你不介意吗?

  郭敬明:我觉得年轻人出去闯一闯,才知道这个世界真实是怎么样的。以前在温室里长大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真的出去看、逛一圈之后,他的心态、眼界各方面都会成熟很多。我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我不会一定要逼死你或怎么样。我觉得你有才华,我很看重你,你出去一圈之后重新选择了我,我觉得那就证明了我的价值,前提是你要能做出好的东西来,私人恩怨我不会放在公司的日常事务里来。

  现在Hansey在负责笛安《文艺风赏》杂志的设计。我觉得他们做的那本《爱丽丝》还是没有把握住市场的定位,做得太个人了,所以最后销量没办法维持发展。

  推崇前辈与自恋不矛盾

  新民周刊:对一些传统的 ,个人比较喜欢的有谁?

  郭敬明:我都很喜欢,包括苏童、余华、王朔、李锐、王海鸰等等,我个人都非常喜欢。我觉得他们整个文章的结构、反映的内容、行文的洗练、文字干净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这群写手和比我们年龄更小的写手。只是当下的阅读口味,年轻人更爱看我们的小说,但是我相信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喜欢那些比我们年纪大的 ,会理解他们的魅力。

  我是一直很推崇那些前辈 的,因为我是读他们的书长大的。说实在的,如果我当时不看他们的书,我也不会知道怎么写作,我在他们身上学习了太多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很尊敬他们,我觉得他们是很伟大的一群人。

  新民周刊:写作方面有什么理想吗?

  郭敬明:写作方面没怎么考虑,每年销量都是第一,你也没有什么好追求的,奖项就不是我能说了算的了。取决于很多很多的因素,如果得奖,我当然很开心,不能得我也不强求。写作方面也是顺其自然,也不是说非得拿个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才高兴,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想写小说我就写,如果有一天我不想写小说了,我就不写了,也可以。

  新民周刊:你的自拍照在网上广为流传,你觉得自己是个比较自恋的人吗?

  郭敬明:我还好啦。我对自己还蛮好的,我也很喜欢自己的状态。有时候我也会去买好看的衣服,吃的用的都不会亏待自己。其实自恋也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

  新民周刊:你也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看到批评的意见会介意吗?

  郭敬明:看他说了什么。如果是网上那种谩骂性的,我根本不会理会。但是如果他讲的很有道理,我会很感谢,像郜元宝老师在《收获》我的《爵迹》后面写的那篇批评文章,我就很感谢他,我还专门发了短信、写了信给他,就是说谢谢你的意见,包括我在出版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还把它修改完善了。

  (河西)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尊重差异化的青春

  别忘了,文学所做的事情绝不是抹平经验的差异,恰恰相反是发现这种差异。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为《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却没有固步自封,他一直关注文学偶像办杂志的动态。新出版了什么样的杂志不错,他都会去买一本翻翻,研究一下,卖得火的成功在哪里,关门大吉的又失败在哪里。

  在李敬泽看来,文学期刊正在走向差异化生存的阶段,目标读者是谁,期刊编辑者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这样的话,就可以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从而使得自己的杂志至少有了立足之地。

  和《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一样,李敬泽也对这些杂志持宽容的态度,并不认为它们对《人民文学》这样的传统文学刊物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是胸有成竹还是故作轻松?旁观者未必清,当局者未必迷,听听李敬泽的看法,肯定也是一种启示。

  大家一起做大蛋糕

  新民周刊:继《最小说》、《鲤》、《漫女生》等青春文学杂志后,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以首印100万册的姿态强势出击,你对这些非体制内的文学杂志是否关注?

  李敬泽:这些杂志我都比较关注。首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办刊物,在当代文学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实际上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中也有 主编杂志的情况,比如《人民文学》历任十多位主编中,就有茅盾、王蒙和刘心武。再往上追溯到解放前民国时期,鲁迅、巴金也都在办刊物,巴金不光办刊物连出版社都办呢。可以说,没办过杂志的 反而是少数。

  我觉得在正常的文学生态中, 办刊物是很正常的事, 除了写作还可以更主动地投入到文学生活中去。通过办刊物,慢慢在更大的范围内把自己的文学理念体现出来。通过自己杂志对作品的判断、对 的判断,从而去影响特定读者群的特定文学趣味。

  就中国的文学期刊来说,我觉得有一个大问题一直存在,虽然我们文学期刊很多,但是差异化不足。真正有特点,对文学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有力实现这种想法的刊物还是太少太少了。所以一些 根据自己的理念去办一份刊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