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将李一波的长篇小说《兵团岁月》这部书稿的最后一页合上,深深地吁了一口气,起伏的思绪渐渐平息下来。随之,我的脑海开始搜寻对这部书稿的内心定位。
我每次审阅一部书稿,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这部书讲述的是什么?这部书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这部书有哪些文学价值?这部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哪里?
兵团岁月,准确地说,是指1969年至1978年这段时间。
如今50多岁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曾经有过在兵团生活的经历,而这段经历,可以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曾经的兵团战士的心里。40多年来,已经有一些表现知青题材的作品问世,尽管表现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兵团岁月》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老知青。
当我和作者初次见面时,他就直截了当地和我说起,他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就是想把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经历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以留住那段历史,对得起那一代人。很显然,这就是作者的目的。当他表明自己的这个想法后,我不禁想起,我有很多不同圈子的朋友聚会,而和知青年代的战友聚会,则是我最难忘的。因为每次这样的聚会,大家谈起当年的生活,彼此都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我想,这样的聚会发生何止成千上万次,因为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给我们留下太多太多难忘的回忆。
《兵团岁月》就是印记,也是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画卷。在书里,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北大荒冰天雪地里兵团战士的生活:讲述了他们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情怀,讲述了他们作为祖国接班人那种热血沸腾的精神追求和身体力行,讲述了他们战友间那种纯洁而神圣的友谊,也客观清晰地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我们知道,当年上山下乡的十几岁的知识青年,如今都已是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都渴望能把那段历史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下一代。每一个知识青年,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但把知识青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们的命运又是共同的:一块上山下乡、一块去生产建设兵团,都经历了坎坷,都经历了青春萌动或爱情,经历了上学参军,经历了返城病退,经历了从单纯淳朴到沉稳老练,经历了从简单幼稚到复杂成熟。他们既有对时代的思考,也有对自己未来的抉择。《兵团岁月》就是采用浓缩的方法,尽可能清晰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兵团战士的生活。
在这部书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一种时代脉搏的跳动,感受到人物洋溢的激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描写的主要人物,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个人,却又是当年兵团队列中不同类型人物的凝聚和缩写,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例如主人公乔海洋,一个极具小提琴艺术天才的青年,尽管命运多灾多难,但在生活的磨难和北大荒风雪的锤炼下,他逐渐变得坚强,不屈从命运的挤压,永不言败,带着对那片土地、那些战友、那些亲人深沉的爱,带着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不放弃追求和梦想,终于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达到了人生目标。他没有被那个年代压垮,也没有在苦难中呻吟,而是坚强地站立起来,不荒废青春,不虚度年华,不沉沦,不自弃。可以说,他是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一代知青的代表。
而另一个主人公郑红梅,同样具有典型意义。她是一个完完全全要把生命献给时代的青年,作者对她的描述可以说入木三分。她的真诚、无私,勇于牺牲和甘心奉献,都在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们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她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和纯真,可以穿越时代,让今天的我们内心感动。在她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点:有舍得,也有执著。她“舍得”的是当年知青面临的两大“诱惑”:回城和上学。她“执著”的是对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以及用行动实现自己扎根北大荒的誓言。也许有人觉得她傻,但在她的“傻”里却包含深切的情感和清醒的理智。她让我们敬仰,同时又让我们感到亲切,甚至我们希望在今天身边能有这样的朋友,她能够跟你建立纯真、深厚的友情,也可以义无反顾地和你担当风险和苦难。
书里的其他几个人物,也相当生动、精彩:清纯美丽的樱桃、自负高傲的叶晓帆、面冷心善的大嘴连长、山林英雄老车、重情重义的刘北上,以及好吹牛的冼政委和会钻营的范学东,还有延安老干部、作曲家刘刚、风趣幽默的剧 乔梅尘、执著的小提琴家云燕、朴实善良的王妈、心胸狭窄的庄会生等等,都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可以说,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是很成功的。其次,小说的情节紧凑、一环扣一环,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可以看出作者在组织情节、编排故事方面有着很强的功力。
在近些年的文学作品里,有些作品的定位是模糊的。而《兵团岁月》这部书,作者却有自己清晰的选择:《兵团岁月》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经历过的兵团生活的揭示,用它呼唤曾经的战友,用它记载一个时代中青年群体的足迹,记载他们的情操、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对自己生活目标的选择、他们对自己情感问题的处理。而这一切,又如实再现了40年前属于千百万青年度过的生活场景。因此这部小说会在有过相同经历的一代人的心中,重新点燃了战天斗地的烽火,掀起了对往事深深的追忆。
如今,40多年前的那代青年人,他们曾被当时的社会称为“祖国的花朵”,也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曾经为自己的荣誉自豪、骄傲,也曾为了捍卫这种荣誉而作出牺牲和奉献,而如今,他们都已年近60,有些人更是儿孙满堂,但在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一个呼唤可以引起千百个共鸣,一个祈愿也可以道出千百个共同的心声。这个心声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的过去,让我们的孩子了解我们的内心。
准确地说,当年老知青的子女就是现在的“80后”。也许他们可能朦朦胧胧知道一些父辈们的知青生活,也许他们更想多了解一些他们的父母在他们这个年龄在做些什么,怎样生活。也许他们对父母当年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感到困惑,也许他们也曾寻找过能够与他们今天生活连接的纽带和契合。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在不同时代生活的人,无法觅求一个共同的轨迹。但在不同时代生活的人,都可以从过去的时代中寻求值得借鉴和思考的问题。
当前很多“80后”的青年认为他们这一代最辛苦,负担最重,压力最大,对未来看不清楚。当他们读完《兵团岁月》这部书后,也许对他们的内心能够有所触动。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可能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也不可能回到千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但时代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的后代对比、了解,让他们能够清晰地知道他们父母曾经走过的路,他们的辛苦、他们的负担、他们的压力、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他们父母在那个时代对生活的认识和选择,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今天,感受今天的时代。
在《兵团岁月》的书中,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应该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对个人价值的理解和追求也是不同的。郑红梅为了自己的信念,在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留在了北大荒,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她的内心坦荡、平静,情感深厚、纯洁,她的这些内在品质,可以超越时空,使今天的读者为之感动。
总的来说,《兵团岁月》这部书,其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明显的。在当今很多人认为是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许多作品都以男欢女爱作为主题的状况中,富有激情的《兵团岁月》的出现,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兵团岁月》既具有纪实的特点,又有启迪的作用。从文艺作品的角度看,人物刻画得生动、有血有肉,情节铺叙得完整、贴实生活。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值得品赏和阅读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