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消失”的报纸,还有机会成功突围吗
时间:2013-04-24 18:50来源: 作者:詹国枢 点击:
次
无须否认,当今中国,手拿报纸读得津津有味的读者,还不算少。但有人作过推算,如今看报的人,大都是50后、60后和70后。再过10、20年,当80后、90后成为社会阅读主体时,早已习惯电子阅读的他们,还会买份报纸吗?报纸还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吗?到时再来突围
一位名叫PhilipMeyer的作者,写了一本《消失的报纸》,书中预言:按照目前发展态势,地球上最后一位读者阅读最后一份报纸,将发生在2040年4月!此语言之凿凿,颇有点唬人。不过话说回来,报纸虽然不一定真会消亡,更不一定正好在2040年消亡,但在网络冲击下,纸媒体正走下坡路已是不争的事实,报纸该从哪里突围,也已刻不容缓摆在报业老总们面前。
国内大多数报纸的应对之策,无非两条,一,报纸改革。尽最大努力把报纸办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以留住更多读者,挽回下滑颓势。二,网络转型。几乎每家报纸,都办起一个网站,将报纸制成电子版,贴在上面,亦算为纸媒留下一条退路。
传统媒体办一张电子报,就算是成功突围了吗?不一定。现成的例子,发生在报业大王默多克身上。此公曾招兵买马,花大力气办了一份正经八百的电子报《TheDaily》,然而推出以后,消费者并不买帐,投入很难收回来,硬着头皮撑了一阵,实在前景不明,只好在亏损3000万美元后宣布关门大吉。
默多克未能成功,不等于别人也一定失败。前些天,碰到复旦校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聊起报纸突围之路,力奋说,金融时报多年前开始网络转型,专门办了一份收费阅读的电子报纸,因内容新鲜独到,目前付费读者已占原金融时报读者一半左右,电子报收入,也已占到报社总收入近三分之一,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听力奋如此一说,不由有些兴奋。既然金融时报可以如此转型,国内报纸,何不仿效而行呢?也许,这会碰到不少困难,因为金融时报电子报并非如国内那样,将报纸电子版照搬过去,而是全新采集,另行编发。读者登陆以后,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即时新闻,还能查到别的地方查不到的珍贵资料。这就等于专为读者定制了一份电子读物。因为物有所值,所以,读者甘愿付费。当然,这需另起炉灶,重拉队伍,专门去办一份电子报,投入之巨是可以想像的。国内同行,好像还没有哪家能下如此大决心。
国内办电子报的另一难题,是法制环境不同。对于网络版权的保护,我们在法律上几乎还是空白,不少网站全凭靠你抄我、我抄你获取新闻,原创内容,得不到有效保护。一旦某人从电子报获取新闻,立即无偿转发,不订电子报者,岂非亦可受益,他又何必付费去订?而且,国内读者至今尚未培养起付费阅读电子媒体的习惯,网上什么都是免费,你却要他付费读报,恐怕很难接受。
如此说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大难题,一是决心,二是环境。但只要真下决心去办一份实实在在的电子报,什么环境啦、习惯啦之类难题,相信会在探索中逐步解决。而说到决心,国内纸媒体的日子,目前大都还过得去,由于体制原因,不少报纸尚有一定政策扶持,发行也有一定保护,从业者的待遇,似乎亦并未差到哪里。既然日子过得去,何必冒险探新路?这,恐怕正是国内报纸未见大胆突围且见到显著成效的原因。
无须否认,当今中国,手拿报纸读得津津有味的读者,还不算少。但有人作过推算,如今看报的人,大都是50后、60后和70后。再过10、20年,当80后、90后成为社会阅读主体时,早已习惯电子阅读的他们,还会买份报纸吗?报纸还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吗?到时再来突围,恐怕真有点晚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