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号《上海文学》已印行,从封面到内容都呈现出更鲜活的面貌。
短篇头条迟子建《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带有浓郁的自传性质,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结构框架,诗意而抒情地叙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方一家三代人,以及生活在周围的邻居们的点点滴滴,这些人物都在作者沉静的追忆中显露出清晰各异的形象,温和委婉中饱含着深情。黄春鸣《呷鬼的来了》,充满台湾乡土气息,老人对于旧时情境的留恋,年轻人对传统的好奇与隔膜,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张小意《意大利礼物》,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与“富二代”少年在国外的遭遇,异国背景下引人关注的还是生动的人物性格与充满张力的关系,富有新鲜的时代气息。
常芳中篇小说《请让我高兴》,以一枚宋砚的意外摔碎为引子,触角蔓及主人公唐娜夫妇以及他们的生活周边,阶层、身份各异的人物冲突背后,潜藏的是作者对现代人执著物欲的反思。孙频中篇《碛口渡》,叙述了一出女性传奇,从少女到中年的悠长岁月里跌宕起伏的情感经历,颇为动人。
刘心武今年开设“人生有信”专栏,回忆与文坛故友的书信交。本期《冰心·母亲·红豆》,与冰心的交往逸事和心灵感受,传递出文学前辈的人格力量与深挚情感。
旅美 张辛欣的新专栏“我的伪造生涯”,作者每期提供自画插图两帧,连接文学美术两界,本期以《伪画匠》为题,纪录临摹古典油画的体悟。
专栏“学海辨踪”《李泽厚谈学术思想三阶段》,拟分三期刊出,对话者李泽厚和刘绪源围绕“情本体”的提出,就李泽厚的治学道路进行细致的回顾与梳理。
“ 讲坛”刊登张抗抗《新世纪文学与社会“互动”之新》,对近现代中美 作品进行文本背景的比较,分析新世纪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变革给 创作造成的影响。
“文学访谈”《关于一个村子的故事和人物》,贾平凹关于长篇新作《古炉》的答问,有关创作心得,以及对历史和小说人物的解读等。
“海上回眸”专栏刊登郁俊《本帮零碎》,当下上海人日常生活之一种,日常饮食、友人交际、清谈逸闻,闲闲散散信笔写来,趣味盎然。
理论栏目刊登南帆《文学、大概念与日常纹理》,对小说“纹理”的思考,并在文学批评中引入“分辨率”、“格式塔”等概念,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历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文学创作也不无裨益。
本刊“批评家俱乐部”栏目曾在文学界广有影响,今年起仍将以一贯的讨论形式,系统地反思新世纪文学。本期《乏力的介入》,由王尧、张清华、何言宏围绕社会转型与文学的合法性危机、介入的限度与美学的困境、精神的减损与耗散等论题进行探讨。
“新诗界”刊登马新朝《灵魂有光》、商震《微渺之力》。
“人间走笔”刊登阿贝尔《梦回湘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