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6日讯(记者 金宗云)伴随着“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栏目与北京市文资办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系列访谈将全方位、有深度的解析本次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由之前的物质消费慢慢转变成了精神文化消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人们的消费文化是如何形成?本期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先生做客演播室,他在访谈中表示文化消费虽然不是完全刚性的消费需求,但是它完全取决于作品的好坏。只要有好的东西,加上好的营销,就一定能够推动文化消费。 访谈中,陈少峰提到不仅文化消费会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消费文化同样也会受文化消费的影响。他认为现在网上有海量的内容,内容的多少和内容的变化都会跟人们的消费习惯之间会产生一种对应的关系。 同时,在消费文化领域,陈少峰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在中国,没有收入的人群消费力最旺盛,特别是在文化产业方面”。陈少峰认为现在3岁到35岁这个群体是主流的消费群。他们背后大约有六个以上的赞助商,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赞助商很多,就出现了一种情况,叫做收入权和收入支配权的分离。简单而言就是,有钱的人有收入权不一定自己消费,消费的人拥有消费的支配权。 陈少峰表示以前大家都认为中年人收入更高,消费会越多。但是文化产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收入更高不一定消费更多。因此,消费文化形态在中国跟国外有很大不同,国外的情况是年纪越大的人收入越高消费越多,我国情况就很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