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6日讯(记者 金宗云)伴随着“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栏目与北京市文资办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系列访谈将全方位、有深度的解析本次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由之前的物质消费慢慢转变成了精神文化消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人们的消费文化是如何形成?本期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先生做客演播室,他在访谈中表示文化消费虽然不是完全刚性的消费需求,但是它完全取决于作品的好坏。只要有好的东西,加上好的营销,就一定能够推动文化消费。 新一代消费习惯形成后会变成主流形态 访谈一开始,陈少峰向网友阐述了消费文化的特点,陈少峰表示平时每个人都在消费各种不同的东西,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向。比如有的人可能去练瑜珈,有的人喜欢去旅游,有的人喜欢看电影或者电视,特别是很火爆的那种选秀,可能很多人从头看到尾。对于学者来说,有一个很基础的东西,就是图书、杂志、报纸的消费比较多。 对于文化消费的概念,陈少峰认为文化消费从内容来讲,是跟文化有关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比如说年轻人现在玩游戏、看电影、电视、音乐,包括文化旅游、会展、主题公园等,这都属于文化消费的范围。大家最直接的感触就是,消费跟我们日常生活特别是传统的文化形态关系最密切。 谈到不同的消费文化,陈少峰表示不同的人会形成一种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不同时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文化消费习惯。比如他们这一代喜欢看纸质的媒体,但是年轻人就喜欢通过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上网看数字媒体,在阅读这种消费习惯上,消费文化的形态就会有很大的区别。陈少峰强调“新一代的消费习惯或者消费文化,它形成了一种势力以后,它就变成一种主流的形态,这是我们现在一直很关注的一种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