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讨好粉丝一说” 这个周末(4月4日、5日),话剧《盗墓笔记I》会来重庆巡演。这一消息在重庆“稻米”(《盗墓笔记》粉丝)圈内早已传开,粉丝“重庆人是不说东南西北的”一天内转发了4个不同商家的转发送票活动的微博,以求得看剧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小说《盗墓笔记》在全国有一千万粉丝,故事讲述了一群盗墓贼在盗一个又一个古墓时光怪陆离的经历。这些粉丝大多是高中生、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白领,话剧出来前,他们已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官方角色配对和大量的YY。在某同人漫画网站中,以《盗墓笔记》为主要内容的漫画集有300多种。 “我不是稻米,我创作这部剧的初衷比较单纯,只是想试一下魔幻冒险题材可不可以呈现在舞台上。首演之后,我们才了解到这部戏是怎样一个年龄段、有什么样诉求的观众,所以一开始并不存在讨好粉丝这个说法。” 但随后大量的粉丝意见还是让刘方祺及其团队逐渐地改动了这部戏。比如起初,刘方祺出于平衡,将最后一个BOSS改编成由男一号吴邪解决(原著是张起灵解决)。粉丝提了意见:“我们喜欢的吴邪是一个普通人,他应该是在历险后逐渐地成长的”,刘方祺认为有道理,于是又改了回来。 “我坐的位置周边全部都是《盗墓笔记》的粉丝(女粉丝),可以听到环绕立体声的尖叫声……一边看戏一边听尖叫地看完了这场戏,真是一个特殊的体验。”剧评人、南方戏影会负责人杨小乱这样形容他看《盗墓笔记I》时的感受。 他告诉记者,如《盗墓笔记I》这样,在已有知名度的故事的基础上改编的话剧,近两三年已有很多,比如话剧《武林外传》、《步步惊心》,和近期将开演的《致青春》。但“真正火了的,还是很有限,尤其是在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也很火的,很少”。
“这当然是商业题材” “我承认这是一个商业的作品,放之世界它都是商业题材。但就像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一样,超级英雄题材也有拍失败的。商业戏剧你也要让观众喜欢看也难,商业成功一点也不简单。”导演刘方祺对记者说。 《盗墓笔记I》是如何做到的?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还原原著+饥饿营销+明星效应。 有评论认为它让“原著中80%的场景故事都在剧场得以重现”,且它还根据粉丝的意见做了很多修改。为了呈现《盗墓笔记》中复杂、恐怖的场景,团队成立了普通话剧没有的舞美设计中心、特殊道具设计中心、服装设计中心、魔术设计中心和多媒体设计中心;还采用了裸眼3D技术(在舞台前方和后方设置双层投影幕,四个投影装置),和一个9米纵深的电脑数控大转盘,再配以3D电影效果的声音、动画、魔术、杂技等形式以呈现古墓、粽子、尸蹩、七星疑棺、血尸、青眼狐尸等书中的场景和元素。 该剧多媒体中心总监张笑帆说,剧中与张起灵打斗的“血尸”形象,从去年至今推倒式修改过三次。“起初那是个狰狞的瘦高个,我们觉得这样的形象‘恐怖但不强大’,于是改得骨骼外露一些。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它太笨重,所以去年10月,我们又花了三个月,重做了一个全身可以快速移动和打斗灵活而强大的血尸,才算满意。”而这个“血尸”并非实体,而是动漫,演员与银幕上的打斗需要极高的配合度。“动画和真人大战虽说并非首创,但我第一次在剧场看,配合得不错,还是蛮过瘾的。”杨小乱说。 刘方祺希望《盗墓笔记I》话剧可以逐步接近《狮子王》那样的大众化的话剧,即使观众最后可能不会记得他的名字,“就像我们一般不会知道《哈利·波特》的导演是谁一样”。 “声援”金额足够才来演出 在营销方面,该剧与某网合作开启了“点将”计划,即由观众预先支付小额声援金“声援”某个项目,当人数达到某个数量,活动就能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举办,否则退款。这种C2B的模式还是首次用于话剧(之前多用于明星演唱会)。 其潜台词是“我这个戏来不来你这演出,就看你粉丝努不努力了”,这使得粉丝为了能看到话剧,必须主动传播。在它的第一轮巡演中,重庆站“点将”就因“声援失败”即付定金的粉丝不够多而没能成行。 话剧还充分营造和利用了明星效应,这个“明星”是指书中的角色,粉丝把对角色的喜爱转移到了真人演员身上。该剧在各城市演出,会在当地举办签票会,让粉丝与演员“近距离”接触,满足并促进其“追星”的心理。 除此以外,它几乎全部采用线上宣传互动,据报道,去年在武汉演出时“线上营销已经达到了票房要求,未进行任何的(线下)媒体宣传。” 这样的模式导致原著粉丝对该剧多表示满意,非读者则会觉得“情节很淡、人物跳跃”。 豆瓣网友“Nirvana”为之写了3000字的剧评,文章末尾,他写到:“之前听其他组的人讨论《小时代》电影的时候,好几个姑娘都说看哭了,看出了共鸣,他们应该都看过小说,能够在主角身上找到小说的人物还原度,总有神马能够打动读者。同理可证《盗墓笔记I》,没看过小说直接看话剧的,真心送您一句话‘三思三思,再三思啊’。” 刘方祺承认话剧第一部情节是有跳跃,这是在还原书中场景时没有兼顾到的,他用到了“稚嫩”这个词,并称会在之后的几部中尽量平衡。 “粉丝戏剧很难超越原著”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制作水准专业,对得起原著粉丝的作品,去欣赏它,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去看好莱坞或者娱乐电影,虽然我们未必能看到演员精湛的演技,也未必能看到深刻的内涵表达,但是我们可以期待里面的特效,里面引人的冒险故事。当然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剧评人杨小乱评价道。 如果把《盗墓笔记I》作为一部粉丝戏剧放进整个市场,杨小乱认为,“它的成功预示着粉丝戏剧成为了戏剧市场蓝海,除了名导明星的戏剧外,多出了一块受众更加低龄化、更有消费力的市场。它的兴起我不认为是坏事,它虽然未必能满足普通、或者说传统戏剧观众的口味,但它有它针对的独有人群,可以说丰富了戏剧市场”。 但他认为,这类戏剧很难超越原著。“它是原著的衍生品,只有原著火,粉丝戏剧才火。如果原著过气了,那它很有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市场反响了”。 “粉丝戏剧的概念其实在于‘粉丝’二字,只要是粉丝,进行的消费就是非理性消费,因为他们都是依托于他们所喜欢的那个事物去消费,而不是戏剧本身。他们是不会在乎这部戏的导演是谁编剧是谁演员是谁,哪个剧团出的,这些都是正常戏剧观众关注的重点。” “如果能有观众通过这样的戏接触了话剧从而喜欢上话剧,那我觉得这一样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杨小乱最后的这句话与导演刘方祺的想法不谋而合:“它(《盗墓笔记I》)比一般的话剧更加大众化,可看性也更加强,我希望有更多观众因此走进剧场发现更多的精彩。因为很多人原来认识的话剧就是课本里的《雷雨》、《威尼斯商人》”。 文/重青记者 席郁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