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看艺术展览并不等于就看懂了艺术

时间:2014-04-04 13:33来源: 作者:重庆青年报供稿 点击:
重庆美术馆刚开馆的前十天,展馆入口处每天都排着长队,人群结构以老年人居多,“刚开始那会,很多老头老太太以为我们这有表演可以看,来得特别多。”重庆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李小溪笑着说道。据重庆美术馆展馆接待处的工作人员观察,“进入展馆的观众有超过60%

“这些店面的橱窗要比重庆美术馆里的一排油画让我印象深刻得多。”市民刘佳在解放碑步行街对记者这样说道。看艺术展览逐渐成为重庆市民的时髦事,但走进美术馆,并不等于就走进了艺术,是因为艺术创作走得太远?还是重庆市民跟不上都市化进程?四川美院教授、著名策展人俞可认为,“不论观众是说不喜欢看展览,还是说没有艺术品可看,或是说看不懂,这都不怪他们。”



耳目之娱在前 审美熏陶落后

重庆美术馆刚开馆的前十天,展馆入口处每天都排着长队,人群结构以老年人居多,“刚开始那会,很多老头老太太以为我们这有表演可以看,来得特别多。”重庆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李小溪笑着说道。据重庆美术馆展馆接待处的工作人员观察,“进入展馆的观众有超过60%的中老年人,他们中大多数是来看热闹的,十个里面也有那么一个认真看画的。”

“《穿越时空的呐喊》(庞茂琨作品)和《我们见到了毛主席》(邓绍义作品)这两幅画你们更喜欢哪一幅?”一个手里拿着十几页文字资料的女孩问道。“我喜欢《我们见到了毛主席》,因为颜色很漂亮。“一个小朋友抢答到。提问的是来自重庆缤纷鸟少儿美术馆的梁老师,围绕在她身边的十几个观众是她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梁老师在同大家互动解读作品时,偶尔翻阅一下手中的资料,介绍作品背景、拍卖状况、艺术家的故事等,有时还拿出手机给大家看某一画家的近作。她称,“这些家长平时很少看展,为了今天的‘家长课堂之美术馆奇幻日’活动,我提前查资料做了很多准备,而有些是我自己也看不懂不理解的。”

在梁老师讲解作品时,展馆内其他一些家长催促着自己小孩去旁听——“快,混进去听一下。”在重庆的艺术展上,极少见到现场讲解的工作人员(博物馆有),作品的鉴赏,通常都只能依靠观众自己来解读。对于没有艺术基础的人来说,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感叹“哦,原来艺术是这样的”,或许在多变艺术形式上增长了见识,满足了好奇心,但距离培养审美,滋润心灵还差得远。

重庆美术馆自开馆以来,从年前到年后参观人次有所减少,策展人陈先生解释这种现象称,“这是市民的习惯在起作用。去年开馆那会儿,媒体大事报道,引起市民的好奇心,前来参观的人很多,但他们如果没在里面得到更多的感受,你不能奢求他们一直关注下去,要让重庆市民将艺术作为生活需要的一部分那是不可能的。”

2013年,《美国国家地理》迎来125周年纪念,在全世界举办了经典影像展活动。在中国有7站巡展,据主办方华夏地理统计,重庆站有1.5万人观展,观展人次在7站中排第6。人次最多的北京站有18万人观展。



具象异域当先 先锋当代在后

在记者对重庆市民偏好的展览类型的采访中,重庆几大美术馆和博物馆、以及部分市民给出较为统一的答案,倾向的展览类型有四种。

第一种是具象写实型,比如写实的绘画、纪实摄影。在佳想安善美术馆举办过的11个展览中,“探索无限——美国国家地理125周年经典影像展”最受市民关注。佳想安善美术馆的李彬彬介绍说:“市民对展览的要求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如果某类展览他可以解读得相对容易一些,就很愿意看。”大众偏好写实艺术,这还与在艺术品中渴望真实、以及将具象刻画视为艺术创作的标准相关。

第二种是国内外大师的展览。如“齐白石书画精品展”,“龙湖20年·印象派大师版画真迹展”,不过大师的作品来重庆展览的次数极少,能一睹大师精品力作的机会就更少。

第三种为具有异域性特征的展览。如“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以及“土地-身体,我们的土地-我们的身体”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上,来自澳洲原住民的艺术给了大家完全不同的文化体验,这种类型的展览自然会有较高的人气。”重庆当代美术馆的李芳对记者说道。

第四种是市民认为比较前卫的展览,如“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这种展览类型来自川美对市民潜在的影响,以及70后、80后青年人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

市民对艺术展览要求的这四种倾向性,都和传统的视觉习惯和知识结构相关,更多地是从认识和量化的层面去观赏和判断。对于实验性比较强或非具象的或新型材料的,以及当代一些陌生的艺术形式接受起来都比较困难,尤其是抽象绘画、影像和装置艺术,有市民疑惑地问:“片子怎么不在电影院放,在艺术展览上放,影片也算是艺术品吗?”

面对记者提出的重庆市民审美水平现状的问题,美术馆的负责人、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家都觉得犯难,表示没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艺术家创作先行 美术馆功能滞后

这边观众说“没法欣赏享受艺术是因为看不懂”,那边部分艺术家说“我就怕你看懂,我不是想要接近你”。这个你追我赶的游戏只限于认真研究创作的艺术家,而非装神弄鬼的艺术家,这当中的距离需要时间和教育来缩短。

在俞可看来,“看不懂才是正常的,一个当代艺术家从事了几十年的创作,如果他的作品一下子就被普通市民看懂了,那他这几十年的研究就白做了,说明这个艺术家就没有什么用。优秀的创作当然不是让观众看不懂,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让人有一个思考的空间”。

他还强调,观众去美术馆不应为了去对应知识结构,而是要去学习,通过观看作品来克服个人的审美习惯和知识经验,把一个看不懂的东西看懂,才是最有意义的。

艺术先行但也有个范围、有根线所在,一位姓夏的艺术爱好者认为这根线是作品和人们的生活现场的关系:“我认同艺术应该超前于普通人的审美水平,但艺术家的创作也要和社会、城市、社区发生关系才行。”公众性的话题也是艺术家创作比较关注的,“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能有更多的现实针对性,分享的利率更大”。著名雕塑家焦兴涛。

重庆几家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都对记者表达了将在大众审美水平和展览专业性上努力平衡的观点。针对展览流于形式没有走入人心的问题,俞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展览的组织者不会组织,没有搭建起一个让大家平等地交流的平台,一些美术馆将自己摆在一个为让观众来膜拜的姿态。”

在美术馆、博物馆刚免费开放时,就有人提出大众观展不是免费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在发展相对成熟的美术馆,比如今日美术馆会邀请部分观众进入到美术馆中来举行第二课堂美育,进行知识小讲座。在重庆,除了三峡博物馆会举办相关的活动,并邀请志愿者加入外,其他的美术馆除了在媒体上发布信息外,在这方面同市民直接互动较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女同志:写实性官场生涯

作者:范小青

  大学中文系毕业想留校的万丽没能留校,与男友康季平分手,因为恰恰是康季平占了惟一的留校名额。随后,万丽参加了…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