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协公布了茅盾文学奖的候选 和作品名单,激起文学界千层浪,也让寂寞的文学起了阵阵涟漪。评奖热带来了争论、吵闹和质疑,也带来了思考和阵痛——为什么我们与一些国际大奖,比如诺贝尔奖无缘? 针对中国 一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有学者痛批中国 不争气,直言中国文学正在走向没落。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文学的现状到底如何?“不争气”的老一辈 没能让中国文学获得光荣,新生代呢?有人说,在这个物质主义居上的时代,更不可能出现伟大的 ,中国文学本就脆弱,这下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一本名叫《笔尖的舞蹈——80后文学见证》的书,告诉我们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该书介绍,80后 和诗人群体超过三千余人,并详细地统计了具体的名单。此书的作者,是涉猎小说、诗歌、学术、当代艺术等诸多领域的80后 许多余。 《笔尖的舞蹈》出版后,在圈内引起很大争议,很多 表示不屑,认为80后现在还没到写史立传的时候。而李治仪、贾飞、左桂等则持支持态度,说对整个80后群体而言,《笔尖的舞蹈》的出版意味着80后作为一个群体在发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著名评论家白烨、解玺璋等对该书的出版持欢迎姿态,充分肯定了该书出版的文学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80后有3000多人的庞大写作群,对中国文学而言,意味着什么?很显然,中国文学后继无人的论断为时尚早,80后给此提供了充足的反面论据。但本书的作者,许多余却又这样说,“文学毕竟不是群殴,仅仅有数量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