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十年社会巨变,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基本条件、规则和支配力量,都和1970年代完全不同。
●在美国那样的社会里,福克纳、海明威式的文学的确是寂寞了,但在欧洲、南美和亚洲的其他许多地方,文学在精神生活中依然相当重要。
●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大一部分精神能量,依然积聚在文学的世界里。
●之所以对当代文学深感失望,却依然热切地关注它,甚至不避“门外汉”的隔膜,冒失地勾勒论今日文学的变化图,也就是出于这个信念。
书缘独家茶座
王晓明简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紫江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近视与远望》《思想与文学之间》《半张脸的神话》《无法直面的人生》《潜流与旋涡》
(一)
去任意一间稍大的书店的文学新书架,数数那上面网络小说占的比例,再看看网络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规模,以及地铁和病房里年轻人读手机小说的热情,你一定会说:今天,网络文学足可与纸面文学平分天下了。
仅仅十多年,中国大陆的文学地图就大变了。
首先是“网络文学”。这似乎是中国大陆特有的现象,世界其他地方,即便有网络文学,气势也没有中国大陆的这么旺,对“纸面文学”的冲击,更不如我们见到的这么大。从1992年前后“图雅”等人的诗歌和小说算起,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历史还不到20年。可是,如果翻翻这些数据:主要的文学网站上每天新发表的小说的字数、一些有名的网络小说的访问和跟帖量,再去任意一间稍大的书店的文学新书架,数数那上面网络小说占的比例,再看看网络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规模,以及地铁和病房里年轻人读手机小说的热情,你一定会说:今天,网络文学足可与纸面文学平分天下了。
第一代网络文学的作者,大都不掩饰对于纸面文学的挑战姿态,一时间,将“纸面”等同于“传统”的称呼满天飞。2000年1月,“榕树下”网站举办“首届网络 作品奖颁奖典礼”,一批刚冒头的网络 (李寻欢、安妮宝贝、宁财神、Siege……),与多位资深的文学名家(余秋雨、王安忆、王朔……)并排登台,以评委身份授奖。上海商城剧院里的这个豪华的仪式,清晰无误地显示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的“崛起”之势。
(二)
大资本的直接介入,其网上文学盈利模式的强力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文学的基本走向。不知不觉间,“资本增值”的无穷欲望,取代“自由创造”的快乐精神,成了网络文学的第一推手。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就在网络文学高举自由的旗帜一路前冲的时候,大资本的手也伸进来了。在中国大陆,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民营”资本一直以各种方式渗入文化领域。但是,一来自己的体量不够大,二来也觉得“文学”的市场价值不够高,“民营”资本始终没有大规模地进入网络文学的领域。倒是海外资本一度探头探脑,但都只是试探一下,动作并不大。但到2000年代晚期,情况不同了,从电影到网络游戏的各类视觉文化生产的持续混战,已经培育出一批体量庞大的“民营”公司,一旦注意到十年间网络文学的持续增长,它们立刻嗅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
2008年7月,以网络游戏起家、总部设于上海的盛大公司,斥资数亿元,一举收购了4家在大陆排名前列的文学网站,加上早就纳入囊中的“起点中文网”,合组为“盛大文学”股份有限公司,声势浩大地推出了一系列以“ ”盈利的新模式:从简捷原始的“付费再现阅读”,到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推广,以及与作者的形式繁多的利润分成。
大资本的直接介入,其网上文学盈利模式的强力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文学的基本走向。不知不觉间,“资本增值”的无穷欲望,取代“自由创造”的快乐精神,成了网络文学的第一推手。靠着对潜在读者的精准把握,“盛大文学”公司及其同道迅速将“类型小说”推上了文学展销台的中心位置。即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其首页列出的16个文学类型中,大约有一半,是网络文学兴起以前的通俗小说没有或不成一个稳定类型的,亦有三分之一,明显超出了原来通行的“文学”范围:它们似乎是小说,但也同时是某种其他文化形式的文字脚本:动漫、电视剧、MTV、网络游戏……
这是在以产业化的方式大规模地经营文学了。网络作者的脑力、通俗小说迷的模式化的欣赏习惯、年轻网民的跨媒介阅读兴趣……统统成了生产资料。当别国的大资本纷纷涌入影视、建筑、音乐、美术、网络游戏等领域、大兴“创意产业”的时候,中国的大资本却独具慧眼,到文学里来淘金。其第一步,就是以“盛大文学”为先导,通吃整个网络文学。
还有第二步、第三步。“盛大文学”公司的CEO侯小强预言,随着“盛大文学”的全面推进,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也将重归于一:“将来文学将完成在网络平台上的统一,这就是‘盛大文学’正在做的。我们已经与中国作协取得合作,进一步获得主流认可。”
只有巨大的资本,才能养出这么大的野心。
(三)
大资本的胃口虽然凶猛,它的兴趣却很狭隘,一旦觉得搞起来不划算,即便已经抓在手里的,它也会迅速丢开。
不过,至少目前为止,“盛大文学”还远未能在网络的世界里一手遮天。大资本的胃口虽然凶猛,它的兴趣却很狭隘,它好像是要把一切都搞成让它赚钱的东西,但是,一旦觉得搞起来不划算,即便已经抓在手里的,它也会迅速丢开。比如文学作者与读者的“即时”互动,这是互联网的一大创造,也几乎从一开始,就被“盛大”式的文学产业盯上了,但是,这种互动的散漫多变的特性,与“盛大文学”追求的模式化状态,毕竟距离太大,所以,它至今基本上还是一块荒地,没有被大资本仔细地圈垦过。而恰恰是这个互动,在网络文学兴起时的那种自由风气大面积退潮之后,在“盛大文学”的高墙之外,继续滋养一片特别的天地。
这天地的边界并不清晰,既没有连成一个整体,也随时都在变化,有点像中世纪欧洲城市里的大学,东一幢楼,西一间屋,分散镶嵌在大街小巷。随着“盛大文学”攻城略地,有名的文学网站一个个俯首称臣,这天地似乎逐渐退入博客和小网站上的个人网页,以“小范围”(相对于“盛大文学”式的“大呼隆”)的传播,四面扬花。这当然未必持久,目前这种博客式的空间形式及其阅读和讨论群体,一直都在变化。不过,人生世界,尤其今天,大概也没有什么形式能够坚固不变,所有的不变,都只有寄寓在“变”中才能实存。我就姑且用“博客文学”,来称呼这片天地吧。
各种各样的人到这里来发表作品:有文名颇甚的纸面文学 ,退休了,用化名在博客上发表长篇小说,与几十个读者(其中还有远在北美的)在留言板上持续探讨,不亦乐乎,一部写完了,还要再写第二部;有出身名校政治学系的70后男性专业人士,应该是忙得四脚朝天了,却一有空就进博客发同性恋小说,而且是女同性恋小说,写龄还不短;有地处山野小镇的年轻女子,白天在旅馆前台打工,晚上却隔三差五往博客上发长长短短的散文式感言,一见有谁留下只言片语,就高兴得不行,回复一大段……
这样的举例可以无穷无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这些人绝大部分不是冲着钱来的,“博客文学”的后台里,没有人统计字数和点击量。虽然这些博客和个人网页能够存在,多半与资本逻辑的运行有关,但这些老老少少所以进博客来持续“涂鸦”,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有一样比钱更能吸引他们的东西:读者。不是那种眼神散漫、频繁点击、只为松弛疲惫身心而来的读者,而是另一些定睛细看、热切关心、要对作者说话、甚至一路跟着走很远的读者。说得粗糙一点,他们不光是来表达,更是来寻找倾听和关切的。当今社会,表达固然受限,倾听和关切更是稀少。
这里确实有读者,成千上万。他们不光读,还评论,有的甚至骂骂咧咧、建议,有些非常专业,甚至——往往是在作者迟迟不更新的时候挽起袖子、下场献技,把一个本来是围观独奏的场面,几乎搅成“接龙”式的集体竞技!这里也有纸面世界那样界限分明的单向的写→读关系,但更多的,却是种种即时性很高、基本是自由无羁的双向关系:读-写、读-读、甚至写-写。这些关系不断地改变作者和读者的位置,甚至互换他们的身份。网外养成的种种界限和等级,到这里不知不觉就乱了。门外世道叵测、弱肉强食,这里却多有呼应、好赖能取一点温暖:若干逾越文学范围、在一段时间里相当稳定的“准社群”认同,也开始在这里形成。
(四)
最初由报纸创造的“连载”方式,在网络写作中是广泛运用了,但鲁迅、张恨水那种面对读者的优势地位,在这里却难以维持。一想到几十个读者每天晚上都可能点进自己的博客等着看下文,即便慢性子的作者,也会被催得慌吧?
这造成了“博客文学”的两个似乎矛盾的特点。
其一,因为空间分散、读写互动,“博客文学”很快形成了一种似乎是以无章法为章法的生长模式。倘说纸面文学是暴发户的花园,常常被大剪刀修裁得等级森严,“网络文学”却有点像城外的野地,短树长草一齐长,互不相让。比方说,最初由报纸创造的“连载”方式,在这里是广泛运用了,但鲁迅、张恨水那种面对读者的优势地位,在这里却难以维持。一想到几十个读者每天晚上都可能点进自己的博客等着看下文,即便慢性子的作者,也会被催得慌吧?如果那几位屡屡给你建议和鼓励、因此被你下意识地视为同道的“资深”读者,忽然都不见了,你就是素来自信,是不是也不免要生出一丝沮丧和惶惑?
世上其实没有真无章法的地方。近身层面的秩序散了,稍远或稍下层面的秩序就会浮上来,隐隐约约地取而代之。多位80后的网络 坚持说:“真正的网络文学”不是别的,就是“全民娱乐”,是“放松、好玩和消遣”;“博客文学”的整体水平持续徘徊、始终是一副业余身段,引得读者都开始普遍抱怨;尤其在想象力和突破力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博客文学”并没有表现出当初期许的那种进步,与譬如1980年代的小说相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今天的“博客文学”似乎都相当保守……目睹这种种情况,你一定深感那些来自社会深层的强制力的牢固吧?一时的自由,并不能消除长期禁锢所造成的狭隘和贫瘠,何况现在,即便网络世界里,也远非真正能无拘无束。
但还有其二。虽然野地里一时养不壮优异的文学花木,杂草丛生之中,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却实实在在被打破了。在纸面世界,是那些软硬不等的制度: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分类、文学杂志的栏目、出版社的经营范围、书店的分类标签、 协会的组别……划定和维持着边界,但这里,那些制度基本不管用。相反,是另一些更无形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边界”的感受:由跳跃式点击主导的网上阅读方式、网外生活中多媒体交互影响下形成的感受和表达习惯、作者/读者互动过程对奇思异想的激发效应……天性中本就有一股偏要踩线越界才快活的热情的写作者,当然要在“博客文学”里跨过来跨过去了。
(五)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游戏的结合。在中国大陆,对男性青少年影响特别大的网络游戏,已经养育出规模全球第二而设计能力第三的巨大产业,中国玩家的技术水准,据说也到了全球第二。玩着网游长大的一代或两代人,用不了10年,就会成为文学的主要读者群,和可能最大的作者群之一。
正是这个在网络上被大大激发起来的跨界的冲动,造成了网络文学的一片极大、但其未来走向也极多样的新空间。这里不像“博客文学”那么安静,大大小小的各式资本,都吹吹打打,进来占一块地。但也因此,一些本来只是心血来潮的念头,反而可能借其力,实现为五花八门的新文体,甚至更大类的新媒介。只要还没有赢家通吃,资本的活跃,有时候也能为其他冲动,提供行动的条件。
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文字与图像、音乐表达的多样混合:有动漫那样基本由图像主导、但借用了不少文学和音乐因素的,也有如《草泥马之歌》(2009)和《重庆洋人街标语集锦》(2009)那样,仍以文字为主、却套上一件图像和音乐外衣的;大量是商业性的,也有非商业的;大部分自律颇严、甚少违碍,但也有嬉笑怒骂、锋芒毕露的……
即便文字作品,文学与非文学的混合也愈益多样,文类身份不明的作品层出不穷,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那样的长篇巨制,到形形色色的讽刺文:拟名人讲话、寓言式笑话、对联、歌词和诗词改写……其中许多往往篇幅短小的作品,文字之活泼犀利、思路之聪敏跳跃,那样肆无忌惮地发掘核心字词的表意潜力,都每每令我惊叹。一些高度凝聚了当代生活的某种特质、值得刻入历史的词汇与句式例如“打酱油”和“被……”,常是因了这些作品的托举而脍炙人口。倘说剔发文字的符号指涉能量,正是诗对这个将一切包括文字都视为工具、竭力压扁的时代的重大抵抗之一,这些文类暧昧的作品,就正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某种诗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游戏的结合。在中国大陆,对男性青少年影响特别大的网络游戏,已经养育出规模全球第二而设计能力第三的巨大产业,中国玩家的技术水准,据说也到了全球第二。文学本是网游得以开发的基础之一;中国的网游开发业,近年开始发展内容的民族特色,更加大了对文学不仅是网络文学文本的利用。尤其是,玩着网游长大的一代或两代人,用不了10年,就会成为文学无论网上网下的主要读者群,和可能最大的作者群之一,网游对未来文学的影响之大,也就不必说了。事实上,今天已经出现了不少主要以网游作品而非文学经典为样板的文学、图像甚至建筑作品,各种文体和媒介类型的互相渗透,真是深入肌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