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属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开设全国版权经纪人/代理人专业实务培训班,重点培训 经纪人。畅销书 、最世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敬明提出,他将打造一个 经纪公司,目前旗下签约 已超过80位。 经纪公司或经纪人看似一个颇有前景的行业,而此前已经存在的关于“中国 需不需要经纪人”的讨论也更加热闹。本报记者采访了 、经纪公司、出版公司、文化评论家等各方面人士,让他们来谈谈这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焦点一
国内 经纪公司为何凤毛麟角?
在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到一个现象,美国现在有80%到90%的作品是通过 经纪人的运作而出版的。他们的 也可以像娱乐明星一样拥有自己的经纪人,以“接受 委托,为 服务,维护 权益,并从 收益中收获佣金”的模式运作。这些 经纪人主要负责 作品的宣传、推介以及市场推广,像包装娱乐明星一样包装作品。所以, 们不会直接去跟出版社谈,而是签一个经纪公司,让他们去代理自己的作品。从来没出过书的作者,也不会给出版社投稿,而是投给某个经纪公司,他们如果感兴趣,将为他的作品去寻找合适的出版社。而在国内,除了郭敬明的公司直接宣称要做“ 经纪公司”外,一些民营图书公司也扮演了 经纪的部分角色,但真正的 经纪公司和经纪人凤毛麟角。
“我真不知道国内有哪家 经纪公司。在国内一直没人找过我、说要代理我的 经纪。我知道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没有人来找他们,很少见。这个是比较奇怪的,国外越大牌的 越是一定有经纪人的。”著名 慕容雪村这样告诉记者。他认为,导致国内 经纪这个行业发展不起来有几个原因。“第一,现在国内的出版市场不是特别兴旺;第二,在中国这个地方,出版社太少,就那么几家,不允许新增。而且每家出版社的特点一目了然。国外的 经纪其实很大程度还在帮 的忙,面对这么多的出版社我不知道该选择谁,也不知道哪家怎么样,我甚至没法跟他们联系。但国内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可以联系得到。你也知道每家出版社的大体情况、特点,就完全不需要经纪公司。”
另一个问题,他认为是中国的 大部分只面对国内市场,但像美国的几乎每一位 至少面对的是英语出版市场,而不只是美国的出版市场。“所以说签版权经纪可以了解多个国家的出版社,多个国家的出版行情,很多时候凭 自己可能了解不过来,所以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来做这样的事情。”
传统海派 陈村则表示: 经纪人在中国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我觉得有四个。首先,大家都太急功近利。 和出版社一次性的交易比较多,在国外有很多 一辈子就跟一个公司或者经纪人合作,但是在中国出版行业,变数很大。其次,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必须很了解这个行业,手头也要有资源,但是在中国,经纪人还不具备这个资格,不过,因为我自己没接触过,所以只是泛泛而说。再次,在中国,出一本书本身钱就很少,这就使得经纪人没有多大的操作空间。最后,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这个行业还在摸索发展中,并不成熟。
当红 、《风声》、《暗战》的作者麦家对记者明确表示: 经纪人在国外很普遍,而在国内却很少见,这没什么稀奇的。我认为中国不要什么都跟国外比,中国为什么要跟国外一样呢?可能中国没有这种习惯,而且各国的生长条件也不同,所以,这种想法本来就不对。
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虽然也有人从事海外版权的代理业务,但是很少。一般中国 的海外版权卖不出很高的价格,而这一块的代理抽成一般是10%,他们觉得利润太低,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现在海外版权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港台或国外的代理机构看中哪个中国 的作品,直接找他们联系。
著名民营出版商、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也表示, 与明星的收入差距不言而喻, 经纪人要想生存下去就要创造丰厚的利润,但是目前 经纪人基本无利可图。
焦点二
经纪公司到底是否必要?
中国 是否需要经纪人?
当红 麦家对记者说:据我所知,中国的 中,很少甚至基本没有跟 经纪公司或 经纪人签约过,我身边的同事朋友也都没有签约过。
中国的 尤其是传统 的收入非常有限,一般年收入只有几万块,年收入超过百万的 在中国不超过20人,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经济平台。
签约 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是否能赚得更多,我无法想象,因为前提是我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经纪 的,对于中国而言,这种 经纪模式还处于相对初创阶段,需要经过一定的观察期。
我本人没有签约过任何的经纪公司或经纪人,而且我也不打算签,因为我一般都是一年一部作品,甚至是两年一部,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签约,也没有这种愿望,我自己完全应付得过来。
对此,传统海派 陈村则表示:我没有和经纪人或者经纪公司合作的经历。我知道海外有这种模式,他们可以给 提供比较好的出版条件。在中国,太差的 ,经纪公司不要人家,很好的 ,又不需要经纪公司。所以在中国我没有接触过。
新生代热门 苏小懒认为, 经纪公司其实是需要的。“毕竟作者的精力有限,且绝大多数作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出版合同中的内容,有很多陷阱和对作者过于强势的条款,常常是要么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和出版社来回协商,身心俱损,要么是看不出来,签了之后才发现,但为时已晚。”青年文化批评家曾念长也认为这个行业在中国是有前景的。“经过这么多年的体制挣扎,多数 已经完全奔向市场了,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机构。”
郭敬明的 经纪公司也是应运而生,最大的优势在于郭敬明这个品牌,《最小说》这个平台。他的最世文化通过主办文学比赛等渠道积极发掘新人,签约到自己旗下,再通过《最小说》等畅销书刊平台力推新人,扩大读者群,郭敬明像演艺圈包装明星的经纪公司一样,培养起了 中的新生力量,并因此为自己的公司创造出巨大的利润。郭敬明在采访中表示:“大家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这样你才能去推广,否则就是一味的公司盈利, 不赚钱,那对他们来说,他们可能也不愿意长期跟你合作。我会用我的人脉、用我的影响力、用我们的平台、用我们的渠道去让他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了解。”
慕容雪村介绍,国外的 经纪有时候不仅是帮作者去推荐作品,宣传作品以及宣传作者本人,不光仅仅是这些事情。“还有呢,实际上很多城市都有一年一度的 节, 经纪也会让 去参加,包括运作文学奖的事情。比如说我是个 经纪,那么这次的某些奖有 正好符合它的评奖条件,翻译文学等的奖,我就可以让我的作者去参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可能 经纪可以指导 来写作,我觉得他大概缺什么东西、需要什么东西,认为他的风格适合写哪类作品,提供写作的指导方向。当然国外的出版社也会提这样的建议。”
焦点三
经纪人,只适合推荐新人或推广海外版权?
慕容雪村透露,他在国外签了两个版权经纪,帮他运作海外版权,欧洲一块事务,澳洲一块事务。“国内则完全不需要。”他也承认这个行业在中国还是有前景的,但是“近期不乐观”。
苏小懒则认为, 经纪公司在同 合作的过程中,借鉴娱乐圈的经纪人模式比较多,过于商业,过于强势,对作者限制太多,动辄封杀“同经纪人合作,其当然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但在中国,签了经纪人,反而让自己更弱势,这是划不来的。”
她以前曾签约过经纪公司,后来解约,倾向于更自由的合作方式。她强调,目前的最大问题是 太弱势。“好不容易出来个 代理,只想着自己如何多分一杯羹,榨取作者更多血汗钱。其实如果双方都互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谁不愿意加入 经纪人管理模式呢?”有 也曾向记者叫苦“本身稿费上税的起点就低———800块, 经纪人再提取30%的代理费, 没法活了。”跟一些 经纪公司合作过的作者透露,一般代理费会收取25%到30%。
苏小懒说:“我更看重的是自由、彼此尊重和互利。宁可自己同出版社直接谈,少拿些稿费,少卖些书也无所谓,至少自己开心,没有多大限制。”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 和经纪公司的关系也是非常玄妙。“动辄担心自己哪天说错了一句话,被封杀,合同几年内都不肯出版你的书。这多坑爹。结果是,你除了写作,还天天想着如何去拍马屁,如何去讨好,才能让你的经纪人更用心地全力宣传你,打造你,一堆人在那里争风吃醋,彼此陷害与造谣,对不起啊,你演《金枝欲孽》啊!”
曾念长则对这个问题表示乐观。他承认目前一些 经纪公司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但问题是人家娱乐圈的经纪公司不就做得好好的嘛”。“我觉得早几年时机还不是很成熟。还有一个就是,洗牌还没洗透。到一定时候,有几家大牌的经纪公司形成影响后,他们有了相对稳定的签约 群,那么大家就会改变原来的看法。”
至于 经纪公司所收取的代理费是否合理, 是否弱势,他认为这是一个博弈。“如果 的市场号召力足够大,也未必就是弱势。我关心的倒不是谁是弱势的问题,而是关心在动态的博弈过程中将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市场风向。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阅读群体的整体素质。以市场指标为导向,极有可能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情况。”
焦点四
民营图书公司离 经纪仅一步之遥?
磨铁图书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由于图书公司处于 与出版社的中间位置,很多人将其视为 经纪人。“挖掘作者,无偿为他们做这些本来应该是经纪公司做的工作。比如一些 大部分的对外事务,包括个人品牌的宣传等等。”
苏小懒现在是跟磨铁在合作。“是目前我所合作的出版公司里,相对比较舒服的一家。总体来说让人满意。当初有机会和磨铁签长约,但那时我比较谨慎,不太放心,后来磨铁总裁沈浩波说,不然我们先合作看吧,大家接触多了,也就了解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目前我虽然并没有和磨铁签长约,但接下来的几本书,还是会在他家出。”
曾念长认为,民营图书公司和 经纪公司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国内这么多的民营图书(出版)公司,他们代理了 的书稿,然后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在这过程中,还为作者做形象包装、版权买卖等服务。这实际上就是 经纪模式的早期形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现在这个产业模式实际上已经很强大。走向市场的 需要这些公司,出版社也要倚靠这些公司。这几年国家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出版社被推向了市场。但他们又不会搞市场,所以就很依赖民营图书(出版)公司。民营图书公司现在是两头都讨好。”在他看来,这些出版公司稍微转下身就是经纪公司了。一些基础较好的出版公司向经纪公司转型,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他希望有不少异质性的“郭敬明”出现,这样每一种类型的 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渠道。
尽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适合签约 经纪人的作者,目前国内还很少。“很少能有支撑起一个产业链或者各类衍生产品的 ,用得起团队或经纪人。”但据了解,一些民营书商确实有开拓这方面业务的打算。
焦点五
经纪人加剧了 作品的商业化?
有人说由于 经纪这个行业的出现,加剧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及作品也都逐步向商业化转变。曾念长表示,即使没有 经纪的模式,商业化对文化生产的影响也同样不可避免。“但我想,一个成熟的市场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分类机制,使少数派和多数派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生存空间。”
慕容雪村认为,本身 经纪就是一门生意,不存在过于商业的问题,它就是商业。“这个生意的核心是把我的作者宣传红了,他的书大卖,他的作品的其它衍生权利也可以大卖, 经纪在这过程中提取佣金,他靠这个来发财,比如J.K.罗琳的经纪人,靠着罗琳也成为亿万英镑的富豪,对他来讲就是生意。”
问题在于怎么样宣传。“国外的 经纪宣传的时候,很少会有那种特别下作的招数。比如我在欧洲的经纪人,他就帮我联系让我参加 节,在 节上跟不同的 谈话,这种会谈也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然后联系比如参加文学演讲这种活动,文学奖项的推荐活动,推荐我的作品入围到各个奖项中去。如果他觉得我迫切需要海外的经验,会帮我联系一下海外的大学,联系我去做访问学者什么的。”
陈村也认为:有人说经纪公司或者经纪人使得 作品商业化,这个我不认同。 好,作品就好, 不好,没有经纪人作品也会很商业化。经纪人并不能影响 的写作。
有 担心目前国内没有什么第三方机构和组织,对 经纪人进行管理和监督。而慕容雪村的反应是:“为什么提到 经纪才会有这种担心,没有 经纪之前就不该担心吗?现在假设那些没有 经纪的人,我的第一本书我跟人签了,签了之后第一版本他报给我说只印了三万册———现在没有民间行会,没有真正属于个人团体的这种机构。 要有一个真正的 协会,或者是经纪人协会,它是能真正来维护 权益的,我们的 协会有这个功能吗?我没觉得。”曾念长也表示:“只要 经纪模式发展起来,自然就会有第三方的维权服务机构出现,可能时间会滞后一些而已。”
驻京记者陈祥蕉
实习生钟鹏鹏周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