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已不记得第7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都是谁了,但对每年“中国 富豪榜”的前三名,却均记忆犹新。
在书业,各类的图书销售榜不用说了,它以直接的销量、间接的出版社和作者的收入作为衡量图书好坏的标准。2006年,当“80后”吴怀尧首推“中国 富豪榜”时,被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话题”。从2007年开始,对“中国 富豪榜”发布权的争夺便成为各大媒体PK的焦点。按理说财富观早已渗透进写作这片净土,对不起,不是渗透是入侵,但这么露骨地把财富作为衡量好坏的砝码仍令我等瞠目——莫不是与当今社会有了“代沟”?财富成为书业主流,证据之一是当2008年“中国 富豪榜”发布时,连《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也称其为“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事件。”
2010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还为“中国 富豪榜”颁发了商标证书。
“中国 富豪榜”的发布有什么意义?人们不禁要问。
先看看这个榜单,2010年度“中国 富豪榜”收录 25位,分别是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当年明月、曾仕强、郎咸平、李可、韩寒、尹建莉、天下霸唱(以上为前10名),还有王树增、金庸、李敖、南派三叔、麦家、龙应台、星云大师、钱文忠、迪安、六六、袁腾飞、小桥老树。可以看到,这次也包括港台 。
榜单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没有一位是写纯文学的。看对纯文学怎么理解了,我不认为李敖、龙应台等写的是纯文学。
看看这些 的写作方向,童话、儿童文学、历史解读、财经、职场、军事、盗墓、青春文学、励志、婚恋、教子、官场……一句话,大多是“畅销”题材。
不排除其中一些 的作品有非常值得肯定的意义,如杨红樱的儿童文学、郑渊洁的童话、当年明月的历史、郎咸平的财经、尹建莉的教子、王树增的军事,但也有不少 是为达到畅销的目的而写作,不是有感而发。比如写盗墓、职场、官场,题材可以无穷无尽,“坑”可以越挖越深。写作是在创造精神食粮,好的精神食粮自会有读者享用,从而形成购买,这是很自然的。但精神食粮的创造一旦脱离了“有感而发”的轨道,成为一种产业,即形成生产流水线后,就开始不自然了。自然状态下,是先有有感而发的写作这个“因”,再有读者阅读这个“果”(其因果关系可以再探讨),而现在则是先有庞大的读者市场这个“因”,再有按需写作这个“果”。有感而发的精神食粮应该对读者有“教化”作用,文化文化,是“以文教化之”的意思。现在呢,是读者需要看什么, 就写什么,按读者的需求来写作。这就拧巴了。读者的需求是高雅的多些还是“三俗”的多些?自己心中都有个答案。
如果以读者的需求为准绳,还需要这些“文”人去“化”什么?读者喜欢看刺激的盗墓、浪漫的穿越、厚黑的职场,就不断地写,写完1写2写完2写3,这不是在本末倒置么?到底谁在“教化”谁?我看如今一些当初还怀有纯洁的“以文化民”设想的 ,现在大多反过来被民所“化”,彻底沦为畅销书的奴隶了。
据说“中国 富豪榜”在数据统计时公式很简单:畅销册数×10%的版税=财富拥有量。1984年出生的吴怀尧在制作第一份“中国 富豪榜”时才22岁,但小年轻抓住了读者(社会)最敏感的穴位,一出手就成名。难以想象,已走过5年的“中国 富豪榜”的幕后制作人,至今还是个远未“而立”的毛头小伙。
吴怀尧制作的“中国 富豪榜”的权威性,5年来一直备受争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制作出了读者最想看的东西。与一些 的按需写作相对应,“中国 富豪榜”则是按需制作。现在的书业大环境是以读者为主导,是两个“凡是”:凡是读者爱看的都是好的,凡是读者的需求出版社和作者必须坚决满足。在这个氛围下,确实不大需要纯文学 。
摆在纯文学 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被读者“教化”,改弦更张写别的;二是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同流合污。走第二条路需要足够的勇气,即不怕自己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的勇气,这样的 肯定有。而面对这样的 ,媒体是否应该制作诸如“年度纯文学 榜”“年度感动中国10大 榜”等予以鼓励呢?顺便一提,媒体发布这样的榜单才更有利于宣传有感而发写精品的好 ,并且要造势,这应该比“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更令读者印象深刻。说实话,我已不记得第7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都是谁了,但对每年“中国 富豪榜”的前三名,却均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