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到南戴河去开会,留住在一家海滨招待所里面。房子不隔音,就听到隔壁那边有人大声说话,一直说到很晚。一个小孩的妈妈提意见,说怎么这么没有教养啊,双方就吵起来了。这时,那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说:“我们家的小狗,到了晚上都知道大家睡觉了,都不吵不叫了。”那边一听,马上就不出声了。这个孩子一语双关,但并不是在骂人,他只是运用情境联想,将他独特的感知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明他的观点。在儿童的生活中,这种事例不胜枚举。所以,教文学的阅读、文学的表达,小学生反而容易学,就像幼儿学唱儿歌比学习日常交际语言更容易一样。在小学阶段,文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是应对儿童的文学能力,指向所有孩子的普及教育。只有到了缪斯能力退化了的成人阶段,文学教育才具有精英教育的色彩。 文学语言的教育具有多元功能。虽然文学是整体感性的,但是文学也有理性化的东西。小说,故事,甚至诗歌都有理性蕴含其中。而且有些文学作品既有阅读的乐趣,又有思维的训练。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其中没有对事物认知的训练吗?它也是在讲事物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一个整体的事物不是每一个局部的相加。图画书《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七只瞎老鼠》也都是典型的具有认知功能的作品,对培养孩子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是大有帮助的。包括儿歌,比如问答调《什么尖尖尖上天》,语句间的结构和场景都是重复出现的。看到重复出现的结构和场景,儿童的思维就会开始推论,就会利用前面出现的信息,猜出谜底。文学对思维是有引导性的,可以训练儿童联想、归纳、判断、推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与语言能力息息相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两种语言系统,那就是文学性教材所体现的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系统和说明文教材所代表的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与初中之后的议论文或者论说文形成对接)。我主张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性理念,并没有排斥说明文教学的意思。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工作也是不能耽搁的。本文所谓文学教育即语言教育等,均针对文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而言,这一用心还请读者明鉴。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