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让文化传承回归常态—关于《三字经\弟子规》引发的争议
时间:2011-01-30 23: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郝 雨
点击:次
关于《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传统读本该不该删,该不该读,最近竟然被炒成了一锅粥。而实际上,无论是主删派,还是主留派,其实在主观上都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们只要读了它,就一定会按照里面的内容去做,一定会按照其中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一切
关于《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传统读本该不该删,该不该读,最近竟然被炒成了一锅粥。而实际上,无论是“主删派”,还是“主留派”,其实在主观上都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们只要读了它,就一定会按照里面的内容去做,一定会按照其中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于是,无论正方还是反方,其思维路线完全都是一致的,即全都被局限在了一种极其简单的“读—行—果”的纯粹线形模式上。区别和对立只是在于,“主删派”认为里面的有些内容是不好的,而反对方则认为当今社会太需要用这样的经典来“管管”那些不良风气。当然也有人认为,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90%到社会上是会吃亏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西方传播学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魔弹论”,也有叫“靶子论”“皮下注射论”的,是曾经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神奇效果。它的基本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而实际上,不是任何信息的传播都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威力的。所以,这种理论很快就被否定,被传播学家提出的“有限效果论”,甚至“无效果论”所取代。媒介专家通过调查美国总统大选的宣传战,发现信息传播的力量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手到擒来。
文化对于人的影响,绝不可能像“精神原子弹”那样威力巨大。当然,传统文化经典并非对于世道人心没有任何或者丝毫的影响作用,只不过,文化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归根到底,只能是长期积淀、潜移默化。文化只能是在较长的传播过程中,使人自觉地内化为一种意识或理念,从而支配、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绝不是靠表面、机械地背诵一些条文就能解决一切法律或道德问题,甚至就能天下太平。
可又为什么会发生如今这样的争吵呢?
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传统文化曾经有过全面打压。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呼声,《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读物空前热门。这其中有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但也是传统文化备受打压之后超常反弹的表现。而一旦反弹过热,也会很容易刺激起另一方面的抵触。尤其是市场化以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复杂的市场结构导致诚信机制以及传统忠义孝道等意识严重下滑和缺失,许多人都想借助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来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而对传统过于实用主义的解读和利用,又会引发传统精神到底是好是坏,以及是否符合当下社会现实的争议。
面对这样思想混乱的局势,愚之拙见,应该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尽快回归常态。既不可以强制手段残酷打击传统经典,也没必要满大街的书摊都摆满了《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读本,并且各大现代媒体铺天盖地都在讲解《三字经》、《弟子规》。
其实,任何文化都不是人生的教条,所有的文化经典也都不可能要求人们的行为与之一一对应。毕竟,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行为和欲求,都要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大环境的制约,传统规范不但不能适应,有时候还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甚至反作用。
文化既然不是什么“魔弹”,《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对于社会以及人的行为规范也并不一定有多么立竿见影的影响,那么,在读与删的问题上,争论也大可休矣。既然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产物,如果有谁想人为地去禁、去堵、去灭、或者去改造、去删减,最终会枉费心机。而如果谁又想把它看成能够医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人为地大力宣扬和推广,大概也只能是望梅止渴,或者画饼充饥。
所以,还是让所有的热闹和热议尽快降温,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回归常态。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