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孔子青铜雕像走进天安门是中华民族之幸(5)

时间:2011-01-28 12:52 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罗竖一 点击:
换言之,同样一个孔子,同样是孔子的学说,但在不同的时期,却被世人赋予不同的政治标签。 理清相关政治标签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三纲五常的真正出处和意义等。 据考证,三纲二字最早见于《韩非子》这一法家著作。


  换言之,同样一个孔子,同样是孔子的学说,但在不同的时期,却被世人赋予不同的“政治标签”。

  理清相关“政治标签”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三纲五常”的真正出处和意义等。

  据考证,“三纲”二字最早见于《韩非子》这一法家著作。换言之,“三纲”二字连用是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之后200多年的事情。

  “三纲五常”连用则是在西汉董仲舒之后的东汉班固所编撰的《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一书中:“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以及与班固同时代的王充所著《论衡·问孔》一书:“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总而言之,“三纲五常”都是孔子身后数百年的事情。

  就历史事实而论,对“三纲五常”作全面、系统论述的则是西汉大学者董仲舒。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基义》一书中说: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又说“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

  至于“五常”之说,则是董仲舒在面对汉武帝的一次策问中提出来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王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延及群生也”。

  由上述可见,“三纲”是用以约束臣民,而“五常”则延及范围包括君主,以礼区分社会等级的尊卑制度和行为标准,而“仁、义、礼、智、信”则是整个社会的伦理本位和道德价值标准,其中君主的表率作用也不乏其中。

  简而言之,董仲舒心目中的“三纲五常”,其实是既要规范君王之言行,又要规范臣民之作为。

  另外,《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夫仁人者,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春秋繁露》有云:“利者、盗之本也”。“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

  由此可见,大学者董仲舒是以重道义,轻功利的思想来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统治者讲求仁政,而对百姓施以德教、礼教,淡化功利之心。

  还有,董仲舒确实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独尊儒术(此处所谓之儒术,其实已经杂家之交合),罢黜百家”。

  然而包括汉代在内的后世政权,事实上普遍也推崇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譬如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尤其值得一体的是,佛家也是在汉代正式进了中华文化圈,而成为显学。

  换言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只是一种说辞而已,或者说事实上并未通行多久,即“独尊儒术”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指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君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基于这种思想,包括西汉在内的后世王朝立法过程中,很多汉律的条文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根源,也使“三纲”除了作为一种不具有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外,更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从而个人、家庭、社会与政治统治从行为规范到法律制度形成了内在的统一。

  但是“天子受命于天”,跟后备受世人斥责的“君权神授”是一码事吗?

  按照可靠史料的记载,“君权神授”系西方人的一种理念,即西方人曾经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譬如说上帝赋予了某人君权。

  然而,董仲舒所著之《春秋繁露》一书中明确记载的是:“天子受命于天”,而没有说是“神”。

  那么“神”和“天”有无区别,有何区别呢?

  正解应该是这样的:

  “神”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譬如天主教的“上帝”,譬如道教的“玉皇大帝”。

  在中华文化中,“天”其实常常是拟人化的,譬如我们常常会说“老天爷”,即把老天视为爷爷一样的人。另外,在中华传统哲学体系中,“天”指的往往其实是规律,是道,且与“道”时常连用。譬如《道德经》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意即老天顺应自然规律养育了万物而不生加害之心。”

  换言之,董仲舒其实在提出“天子受命于天”之理论时,已经包含了一种告诫:希望统治者能够像“天”一样地滋润民众,而不要无道——有害于民众,不然“天”就会受命于跟其具有一样品德的“利而不害”之人,即需要改朝换代了。

  然而,悲哀的是,后世之人却因为诸多因素,误解或者曲解了“天子受命于天”,甚至将西方人的“君权神授”之理念强行加于董仲舒头上。

  前述可见,后人断章取义,或者误解,或者曲解“三纲五常”之本意,并天才般地夸大“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社会、历史之负面影响,而有意无意地将“君权神授”与“天子受命于天”混为一谈,且肆意把一盘盘脏水泼向了孔子、泼向了董仲舒,甚至泼向了滋养我们中华民族长达万年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另外,笔者于此稍微补充:中华主流思想是沿着中华文化之根的解释宇宙万物之规律的易学发展而来,而非沿着以神话传说为基因的昆仑文化演变而成的。

  前述可见,有关孔子的所谓“罪状”,或为后人强加之果,或为牵强附会,或为任意曲解。

  尽管前文中已就有关问题间接地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解答,而欲得以完全解答,并知晓孔子及其学说等的真实“全貌”,还需展开来谈。可篇幅所限,故笔者只能概而言之。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祖上系周朝宋国王室。大约在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之命封忠正的微子于商发祥地宋,即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以贤能为政,深受殷民爱戴。微子去世后,其弟微仲即位,是为孔子先祖。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曾担任宋国大司马,后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之后其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勇士。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此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17岁时,孔母颜徵在也去世了。

  此时孔子可谓“贫贱”到极点了。然其始终“志于学”,终成一代大家。可面对当时鲁国君臣权斗的异常之政治氛围,孔子实在难以推行其包含“惠民”、“选贤与能”等思想在内的仁政、德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3)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名人的磨难:伟大的精神

作者:冯俊科

 《名人的磨难》选取了古今中外众多名人的生平事迹,着力刻画了他们面对人生种种不幸依然奋斗不已的生命历程。作者以…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