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的酥油灯,悠悠的转经筒,纷飞的经幡下,他一步一莲——“你一直在我心里/没有从前/也没有永远/我在娑婆世界的每一次跋山涉水/都只为寻你/与你相见”。 那一日,我“遇见”了一位活佛,他对我说:“其实,我们要修的,是一颗真正舍得而慈悲的心。” 他叫丹真绒布,色登寺寺主。我们未曾照面,一切皆缘于一部叫《最美的生命》的修行随笔集。活佛丹真绒布仁波切以温暖又清新的笔调,从生活点滴入手,拨开贪、嗔、痴、恨的云雾,如兄长般赤诚地引领读者放下纠结、抚平烦躁,细细地感悟世界的善美,进入澄明的境界。 书有“三献”:一献带来美好和快乐的人,二献世间所有的母亲,三献追求最美生命的修行人。书分五卷:首卷以藏地生活为基,诉关乎修行的成长历程,道对母亲的追思、对上师的感恩,叹毕生难忘的触动与温情,其思想由内心偏爱萌发至世间普爱,以“我小时候那些事”命名。卷二为“色登寺那些事儿”,一段对自我心性磨练的剖白,善护念、化嗔恨、修无常、悟慈悲,没有晦涩难懂的佛学素语,用日常之种种言心性之忍、容——“真正能够永远陪着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善与恶。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卷三以修行人为核心,真正的修行人未必夺人注目,恰恰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者最是令人敬佩,如加查巴德残破寺庙中闭关三十年的老者,如衣衫褴褛、身上只留有一个白度母擦擦模子的流浪者,如每日虔心磕头顶礼的荣巴农民,又如转经轮不离手的旺扎。精进的修行人,或其貌不扬,或身份各异,不变的,是平凡中潜心的坚守。在卷四中,丹真绒布特地从生活的点滴缱绻中点拨红尘之思。苦恼与窘境、留恋与贪念均是在所难免的羁绊,寻澄明之境,或许未必彻悟,不如先学放下。全书以“修行到底要修什么”为尾卷,整卷最直接的感观为“澄澈”二字,作者的通透引发读者的沉思,修行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哲思。 既为《最美的生命》,其“最美”又当何解?丹真绒布在序中直言:“人生虽有高低起落,但人的本性是没有快乐与痛苦的。能记住这一点并且做到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保持清净的人,我觉得他的生命是最美的。”在生活的风尘仆仆下,于“修行”二字,人们易误入歧途、易有失偏颇。若听厌了“做一个向善的人”,不如思索“做一个欢喜的人”。从卷一中的“欢喜心”至卷四的标题“做一个欢喜的人”,“欢喜”二字贯穿全书。于己欢,于人喜,不负韶华与光阴。让内心时刻欢喜的过程,是接受苦难的降临,是放下执念的割舍,是静心专一的修行。“‘静听花开’是在寂静里寻找圆满,‘倾听风声’是在繁华中取得寂静,同样都是对我们内心的关照。”生命本来就是美的,丹真绒布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水晶,这颗水晶就是我们的本性。”可惜世间太多的欲望与杂念让这颗水晶蒙尘。擦拭水晶之举即洗心,亦是我们口中的“修行”。水晶最初的通透与纯净何不就是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清净?何不就是活佛在序言中谈及的“最美的生命”?! 若说“饱含欢喜心,成为欢喜人”是途径,那“慈悲”则是内涵。万物皆有情意在,慈悲者,当学会谦逊与舍得。读罢《最美的生命》,最大的感触,便是在丹真绒布的点滴笔墨下,“我执”在“我读”中尝试化解。“在我们犹豫着要不要去看花,哪一天去看花,去南边看花还是去北边看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棵开花的树下,还有人等你吗?”水中月、镜中花,再美也是妄念,世人苦乐同一。 “悦而不贪,苦而不怨”;不乱内心,不乱方向。不如静下心来相逢《最美的生命》,遇见丹真绒布身体力行的慈悲;不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开一扇小轩窗,为自己的心灵时时梳妆。(文/寿昕昀) 《最美的生命》 ,丹真绒布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