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关于父亲与孩子的综艺节目一度火爆荧屏,而在节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在千万个中国家庭里,父亲的消失——“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也伴随了一个焦虑的母亲,而父亲在家庭里的隐形状态,使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 父亲的缺失是古已有之的吗?还是伴随人类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国际心理分析学会前任主席鲁格▪肇嘉博士,从历史、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以广阔而多元的视角直面“父亲”这一主题,发起对“父亲”的追寻和对“父性”的反思。 父亲从遥远的史前史阶段走来,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开始以一夫一妻制生活的类人猿身上,甚至更早。父亲的原型常常带有攻击性冲动的雄性动物,因为它必须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来为自己的配偶和后代提供生存保障和安全感。具原始冲动的父亲在有着很强的神之崇拜的希腊古典文明中达到成熟,这一时代的父亲已经很好地将自己对外界的好斗和竞争与对家庭的温和及保护区分开来。父亲的人格是既分裂又统一的,他们能在这两种对立角色中实现近乎完美的转换。因而,古希腊战场上许多赫赫有名的英雄,往往也是家里充满慈爱与责任心的好父亲。在他们身上洋溢着完整而丰满的父性,甚至堪称达到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然而不幸的是,从那以后,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无情扫荡,以及工业革命隆隆机器声的残酷碾压,曾经多么伟岸和强大的父亲在现代文明的陌生与隔离下却再也没能健康地站起来了。 人类的“父性”能失而复得吗?这是历史的拷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