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可儿”事件到“自杀碎尸案”,专业理性的分析让秦明成为微博上人气最高的法医,而这位阅尸无数、经验颇丰的法医,还有着另一重让人惊讶的 身份。继《尸语者》《无声的证词》后,法医秦明系列的第三部《第十一根手指》新书上市,迅速占领各大网站排行榜榜首,在上海书展的签售会上,热情的读者们排成长龙签售新书,甚至当场催稿下一部新作的诞生。电子书已于中国移动和阅读同步上线,移动用户发送手机短信“搜第十一根手指”至10658080,即可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想当诗人的法医 80后的秦明,已经习惯了被热爱他的网友们叫做“老秦”。年少时的秦明,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位诗人,然而在那个重理轻文的时代,他的诗人梦早早便夭折了。受到警察出身的家人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当时极为冷门的法医专业,从此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1998年,还是皖南医学院大一新生的他,在寒暑假期间,正式开始在基层法医机构中实习,初次协助解剖,面对的竟然是小学同学的尸体,当时的震惊让他几乎动摇了自己的选择,但案件中的刀口的细微差异,让这起案件峰回路转,也让他重新意识到法医这个行业的神圣与不易。这起案件让他真正坚定了自己的法医职业生涯,也成为他提笔书写法医故事的第一个素材。 从见习学生开始到成为真正的公安法医,法医秦明参与了2000多具尸体的检验工作,其中解剖的就有近千具。目睹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遭遇了办案的种种无奈与误解,秦明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将法医的办案过程和真实生活写成小说,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法医,理解法医,并从案件中得到警示,更好地保护自己。就这样,“法医秦明”系列诞生了,虽然老秦没有当成诗人,却歪打正着成了畅销小说家,《尸语者》和《无声的证词》的相继出版,为他博得了诸多的关注,粉丝们纷纷在网上留言,为自己从中所了解的法医生活而惊讶而感动,并极力督促老秦将这个系列继续下去。《第十一根手指》就是在这样的热烈期盼中问世了。 有敬畏才有真性情 老秦写书的初衷,是反映法医的真实生活。“法医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我想告诉大家法医就鲜活地活在大家身边。我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异常艰辛的工作。我们可能会狼狈不堪地在下水道里摸爬,我们可能会被恶臭和蝇蛆恶心地干呕,我们可能会因为在寒风中工作而抱病,我们也可能会在烈日下的尸检现场而中暑。我们也害怕案发现场有不可测的危险,我们也害怕在尸检时感染烈性传染病。我们牢骚归牢骚,但牢骚过后,依旧热爱这份工作。”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中,法医的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读者的眼里,这种工作充满了魔力:只需看一眼骨盆,就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只需将颅骨的一些特征点套用回归方程,就可推断死者的体重和身高,甚至是种族;只需利用耻骨联合面形态,就可以推断出误差不超过两岁的死者年龄;只需看看创口,就可知道作案工具是钝器还是锐器……他讲故事,带着些严谨,又有些说不出的悲悯与正气,法医在解剖尸体前的鞠躬、解剖尸体后仔细缝合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到对生命真真切切的尊重。难怪网友对他的小说点评是“有敬畏,有性情,有良知,有热血”。 爱科普的“秦字牌”谣言粉碎机 在“法医秦明”系列里有个有趣的段子,老秦曾经无辜“躺枪”了一回,某位当事人对法医做的鉴定结果有争议,恰巧对方的当事人也姓秦,于是30岁的老秦忽然间就变成了那位40岁的当事人的“堂兄”,捏造出这么一段谣言固然给老秦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这次误会来源于那位当事人对法医知识不了解,所以不理解鉴定结果就转而臆测法医的坚定不公。这件事发生之后,老秦默默地在微博上开始了对法医知识的“法医每天”的科普,并开始对科学辟谣工作乐此不疲。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关于“人死后的尸体现象演变过程”的帖子,老秦以自己的尸检经验,粉碎了当中被误信的“男人死后八小时会最后一次勃起”的谣言。而网络上对于高坠死亡案件的讨论中,有很多人看到女性死者的衣物撕碎、纽扣散落的现象,就会本能地推断死者生前遭受了性侵。其实在高坠案件中,因为和地面的巨大冲击力,很多死者的紧身衣物、内衣、腰带都会撕裂,纽扣都会崩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老秦又在微博上普及了高坠案件中的一些鉴定要点。虽然不能粉碎每一个关于法医的谣言,但老秦觉得这样的科普至少可以改变一部分人的观点,那就已经值得了。 随着关注度的持续上升,老秦也越来越感受到了压力:他的书被誉为国内最好的法医小说,“法医秦明”的品牌也成为了悬疑小说的金字招牌,数家出版社纷纷向他约稿,每天的业余时间,回复读者的提问与读者交流也成了他的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医秦明”系列的影视版权的归属也打起了争夺战,继乐视网天价抢断前两部的影视版权之后,第三部和仍在创作中的第四部的影视版权的去向也受到了各家影视公司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