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我有幸读到钱江近作《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一书,不仅从中了解到《人民日报》创刊初期的许多史实,而且从创建报纸的一批人物传略中看到办报人的精神,诚如至今健在、年逾90岁的新闻老前辈安岗在序言中所说“记载一代人的理想和光荣”。我将它看做是一段《人民日报》的创立史,更视作一部《人民日报》前驱者的心灵史。 今天的《人民日报》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报纸,但在当年,它的前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是在河北、河南之交的武安县河西村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落地生根、发展起来的。这是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晋察冀日报》,同样是在太行山中的小村庄发展起来的。《人民日报》由初创到发展,与当初中央局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人的关心、帮助分不开,也有赖于创刊之时从四面八方聚集的一批富有理想的年轻新闻工作者。
这些年轻人,有的出身赤贫,为求一条生路走上革命道路;也有的出身豪富,锦衣玉食,也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从太行山南北汇聚拢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长期担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秘书长的郭渭在序言中说,他“为青春岁月而骄傲”,这是肺腑之言。
钱江在著作中用大量笔触叙述了《人民日报》早期办报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精神风貌,对初创时期的事件、人物进行辨析虚实、考证源流。作者花费7年心血,凭借自己的新闻功底和史家见识,一点一滴地做起来,对尚健在的当事人进行大量采访,相互印证,非但使宝贵的史料不至于湮没,还将这些史料连缀起来,形成了前后相连完整的历史画面。从这部报史中,可以看出作者突出“写人”的风格,其文字平实,语句沉着,而且直抒胸臆,客观评价,给爱好当代史和新闻史研究的读者带来弥足珍贵的资料。
我以为,书中极见亮色的是《人民日报》早期办报人员参加“土改”的章节。作者刻画了一对来华的年轻外国夫妇——大卫·柯鲁克和伊莎白·柯鲁克。他们穿过战争烽火,在1947年11月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亲眼目睹和记录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正在这时,以《人民日报》首任社长张磐石为团长的土改工作队直接负责武安县九区的“土改复查”,工作队通过深入群众做实际工作,为党中央提供制定农村土改政策的决策依据,既锻炼了新闻队伍,也提高了报道的针对性、指导性,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柯鲁克夫妇加入了这支队伍,全程参加了“土改复查”,留下了宝贵而生动的记录。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动故事。
作者具有大气概,写下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全史,从筹备到创刊,从立足邯郸到撤退至武安,再到站稳脚跟谋得发展。这中间经历的大事件和主要人物,作者基本上都涉及了,史料翔实、描写生动是这部著作的本色。这部著作的出版是近年来关于中国新闻史的重大成果,而且与当代历史也是融为一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