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应少点情绪化,多点理性

时间:2015-12-09 10:27 来源: 作者:舒梦雅 点击:
时评能标新立异固然能吸引眼球一时,但能直面现实、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时评更受欢迎、更具有参考价值。时评人需要有说真话的勇气、提出真知灼见的能力,而不是玩弄新辞藻或采取鸵鸟策略回避问题。《不需要!》将国人分为两类:“一部分中国人已经先富起来,剩下

时评即时事评论,是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评越来越勃兴。但有的时评或为了评论而评论,仿佛什么都可以点评一番、指点一二,结果或缺乏思想性,或无病呻吟,或逻辑混乱。就其原因,恐怕还在于时评人在评论时情绪化有余而理性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评简单化和矮化评论的对象。时评人需要洞察所评论的事件隐藏的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用意气之语代替评论。扎克伯格的表态不论其动机如何,时评人也不能简单地将他那种近似“裸捐”的承诺归结为一种“慈善把戏”或“个人英雄主义”。在很看重个人信誉的西方国家,恐怕扎克伯格不会用慷慨捐赠这种严肃的事情来开玩笑,除非是他高兴得昏了头。

二是时评人持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时评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指点点,更不是说些不痒不痛,甚至麻木不仁的风凉话,时评需要紧跟时代,贴近现实,“负重而舞”----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之重和新闻责任之重。《不需要!》一文说“中国老百姓有没有慈善事业都能活”,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最勤劳最勇敢,他们即使遇到了困难也最喜欢通过自身努力来自救。买不起房子可以挖地道嘛,看不起病可以先拖着嘛,上不起学大不了不上嘛,吃不起菜就先啃干馒头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再艰难的日子也不会觉得苦啦。”如果这是时评人说的是反语倒也可以理解,不过这种风凉话不传递什么正能量,少说也罢。

三是逻辑混乱,矛盾百出。一些时评情绪有余,理性不足,结果逻辑混乱,好看是好看了,但看了还是使人难以信服。《不需要!》一方面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公平的分配制度、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如果遇到了什么困难,政府部门和人民公仆会立马赶到‘为人民服务’,并且我们还有红十字会等公信力爆棚的权威慈善机构,‘慈善英雄’在中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文章另一方面又说中国的百姓“即使遇到了困难也最喜欢通过自身努力来自救。”“西方国家有着成熟的慈善文化,更有着发达的慈善机构和完善的配套制度,公众捐款不必担心自己的善款不能被善用。而这些正是中国所欠缺的。我的捐款有多少真正用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到底有多少比例的善款支付了相关机构的巨额“管理费”?拿到善款,相关地方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了还是兴高采烈地采购豪华越野车去了?”作者岂不是在自打耳光?文章认为“西方的慈善事业为什么如此发达?其实,慈善事业越发达,说明需要帮助的穷人越多,社会问题也就越严重。”这又是什么逻辑?作者一会儿断言“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一会儿又说“而中国人大多都是无神论者”,作者的哪一个判断是真的呢?

四是缺少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善意的理性。时评能标新立异固然能吸引眼球一时,但能直面现实、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时评更受欢迎、更具有参考价值。时评人需要有说真话的勇气、提出真知灼见的能力,而不是玩弄新辞藻或采取鸵鸟策略回避问题。《不需要!》将国人分为两类:“一部分中国人已经先富起来,剩下的都是‘待富者’,根本不存在‘穷人’的说法。”这样的话恐怕作者自己都不相信。“待富者”这样的新词并不能掩盖我国艰巨的扶贫任务。可笑的是,文章还认为“某些所谓的‘慈善家’非要跳出来对‘待富者’施以怜悯,岂不是剥夺他们作为新时代主人翁的光荣吗?”无论怎么说,慈善行动总是一种善举,值得倡导,不能把它与施舍,甚至侮辱画上等号。

时评受人喜欢,是因为它敢于针砭时弊、能够引导舆论、提出建议,因此推动社会进步。只有态度实事求、论证充分可靠,时评的结论才经得起检验。因此时评还是少些情绪宣泄或哗众取宠,多点理性为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赞赏有方:成功父母必备的赞赏技巧

    作者:肖祎然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时代缺少被尊重…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