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16年国考报名已经结束,130余万考生已经通过报名审核。一个多月后,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将踏上通往公务员队伍的征程。与往年相比,今年国考招考人数创新高,岗位的平均竞争比也创下近年新低。在百万报考大军中,已经报名的考生对于“国考之路”有何思考? “围城”二字原本来自于钱钟书先生《围城》一书中的一段话,钱老先生写道,“婚姻是一种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其实这个世界上哪里只有婚姻是如此,如今当下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考大军与逐渐褪去“金饭碗”光环的公务员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从新闻里我们看到,应届生抱着作为就业机会之一的心态尝试进行报考,企业员工职场不顺将“体制内”当做梦想进行报考,特岗老师觉得基层工作辛苦期盼新的工作环境进行报考,然而那些削尖脑袋、挤破头颅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真的如愿以偿了吗? 至今在许多国人眼中,公务员任然是最为理想的职业,在我们的身边,也从来不缺几个天天念叨“公考”的亲戚朋友。对公务员职位之向往,还是来自于社会对“公务员”的刻板印象。大部分的民众都认为考上公务员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公务员工作稳定,待遇好,隐性福利高,工作不累且体面,同时还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趋之若鹜,公务员招考职位一直供不应求,甚至连续几年在“国考”中出现了“万里挑一”的现象。不过,在被巨大的人浪席卷的“公考”中,98%的报考者都成为了“炮灰”。 然而据笔者了解,这些被贴上“城中人”,一方面期盼着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能够得到与之相匹配的“优待”,另一方面却不得不直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央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各种改革的推出,“城中人”已经从“当上了公务员就一切无忧”,改口为“选择了公务员,你就选择了清贫”,甚至一些有了一定身份地位的领导干部争相跳出公务员队伍,理由大多都是公务员待遇偏低。 在制度的建设和推进中,行政管理和行政行为只会更加规范、严谨和透明,这也使得公众对公务员的认知最终回归理性。要使“围城”效应得到缓解,还需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摔破“铁饭碗”,实现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 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付出”。在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时候,身处改革转型时期的“围城”里外的年轻人须正确认识“围城”现象,在浮躁和功利的社会里小心守护好自己的理性和信仰。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断圆满和完善人生,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