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很多党员干部出于规避责任和风险的考虑,产生了消极抵抗的思想,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不作为心态:既然干事存在风险,索性少干、不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单位,“不敢贪腐,也不干活”;对群众,“不拿好处,也不办事”。这些负面想法和做法的蔓延,影响了整个干部队伍的公仆情怀,懒政、庸政也随之而来。 干部“不作为”是群众反映突出的干部作风问题之一。所谓“不作为”,是指思想懒惰、作风飘浮、不干实事、不干真事,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现实中,这些“不作为”干部不贪、不占,但工作上无所用心、无所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混日子。他们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甘当一名“太平官”!这样的干部庸官懒政,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不积极、不作为。“不为”之风的盛行势必影响干群关系和安定团结,危害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秩序,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消极与腐败常常相伴而生。不作为是典型的消极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这种不作为的消极行为,如同潜伏在干部身上的可怕病毒,不但在慢慢侵蚀干部的免疫力,而且一旦传播开来,形成风气,就会客观上形成了姑息养奸,形成了不良的导向,让好作风退让,坏作风猖獗,最终受害的是人民的利益、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加强作风建设,不仅要约束、杜绝各种贪腐的观念和行为,也要着力整治消极“不作为”这个顽疾。 古语说的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旧时期的官场尚有这样的观点,更何况当今时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官员呢?如果“不作为”,何谈“全心全意”为民人服务?干部不作为,后患无穷,绝不能等闲视之。要改进干部作风,改善干部形象,就必须先拿这些“不作为”干部开刀,重拳出击整治“不为”之风,让那些不作为的庸者懒者下,让敢做善为的能者上。 |